“孕育偶像的土壤,只靠巡演、见面会,是无法开花结果的。脱离了正规的训练项目、基本的打歌平台、完善的选歌和制作流程、规范化的粉丝运营,只靠小学生打打闹闹,炒炒西皮,是无论如何迈不进那个偶像元年的。”
将近五个月后,Nine Percent的团歌尚未出现,倒是爱奇艺的一档打歌节目《中国音乐公告牌》终于首播,总算让人看到了平台方的一些努力。
在花了两个多小时没有快进的情况下,笔者看完了第一期《中国音乐公告牌》及其衍生节目《打榜日记》。怎么说呢,有一种看到低配无趣版《幻乐之城》+《我是歌手》的感觉。
不得不说,从舞台设计和机位数量来看,节目组和选择的几位歌手,是有心的。舞台和造型的包装很华丽,功能上更偏介绍和入门级的第一期,以ppt的形式,向观众输出了近似于韩国的打歌工业流程。
试听推荐、舞台秀、上下班图,这些步骤与韩国已经形成体系的流水线打歌,并无二致。比较新颖的是,韩国的三大台和台打歌节目,多半将歌手花絮摆在社交网络平台,作为舞台的点缀。而《中国音乐公告牌》,则将选歌会议、造型准备、舞台排练等,随着正片一同,甚至时长远超过了舞台本身。
于是,我们看到没有在韩式打歌体系下经历过上下班的歌手,如孩童般新奇地和粉丝打招呼,而没有出镜过的艺人经纪人,也会害羞到有些不知所措,NG要求重来,背后的故事 谢霆锋当出道仅数月的组合,看到布置精致的舞台,不由地发出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般的呼喊。
以上这些,我们尚可用单纯不来挽尊。比较囧的是,这个节目衍生出了一个Q点团,也就是由五人组成的活体弹幕组,摆在VIP会员专享内容里,向观众介绍流程和分析歌手行为。其实,这种设置,在不少海外的打歌舞台后,也有粉丝自发进行,其内容往往是网友通过边看舞台边吐槽的方式,给观众带来别样的乐趣。
其实,像上下班图一样,爱奇艺把这个粉丝自发的约定俗成环节,cue到了节目当中,倒也不是不可以。只不过,节目选择的Q点团,不是歌手的徒弟便是,本该犀利活泼的吐槽,活脱脱变成“文盲式追星”,词汇之贫乏,尚且不如首播演出必掉泪大呼感人的《幻乐之城》,就差举着灯牌手幅oppa fighting了。
而他们大呼惊艳,“除了啊不会别的词汇”的酷炫舞台,又有何过人之处呢?是与HomePod创意广告神似的歌手出场通道的彩虹设计?还是韩国打歌节目三五年前就在玩的一秒变装?
诚然,我们能通过花絮或彩排,看到歌手们或认真或可爱的积极态度,也能看出他们对这个新的打歌形式的期许。但是,一档打歌节目,需要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吗?在看完了一个多小时的VCR后,留下的所谓打歌舞台,时长加起来不足20分钟。观众花了时间和,是来看MC们的广告植入舞吗?
你把它当舞台看,镜头晃得人难受;你把它当综艺看,过程毫无起伏,对白甚至贡献不出几枚笑点。能记住的,只剩人想捂住耳朵的应援尖叫。
从《中国音乐公告牌》第一期的几组歌手选择,不难看出节目组的储备嘉宾资源匮乏。除了自家节目捧红的几位选秀新星外,真正称得上歌手二字的,大概只剩下陈粒,其余多半查无此人。从某种意义上,我这些参与者的勇气。国内第一档打歌节目,做好了,是本分,扑街了,声自然排山倒海。他们愿意当首批吃螃蟹的人,多半也是对音乐怀揣的梦想。在韩国,此类生放(直播)节目对歌手的要求不少,从歌词到服装造型,需要层层把关。一档普通的打歌节目中,参与的艺人少则十几组,多则几十组,有新人歌手,也有出道多年、镇得住场子的前辈。他们的打歌内容,除了专辑主打外,回归首周也多半会表演新专的第二或第三主打曲目,到了末放(宣传期的最后一周)或世界杯、奥运会等特殊主题时期,还会根据当下时节改动编曲和舞蹈,避免观众看到重复的内容。即便是相同的曲目,观众也可以通过消音现场视频,比较不同歌手在同一场演出,或同一歌手在不同演出的表现。正是这样高下立判的大,才令韩国爱豆们更加严苛地要求,提升自身实力。
反观《中国音乐公告牌》,着垫音+修音的录播模式中,观众也很难由此判断一位歌手的现场演唱实力究竟如何。只顾着华丽的外表和精修的美图,连直播都无法满足、收音不如饭拍、运镜不如直拍的音乐节目,又何谈靠打歌吸粉呢?
“我把三大音乐节目的镜头比较了一下,PD对歌手够不够真诚,是否用心,表演的品质就是由这种差异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