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上午,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303创新工作室内,刚刚获得2015年红点奖的大三学生林炳塔与刘弈祈一边忙着手上的新项目,一边讨论9月份去新加坡领奖的事宜。
在两人的身边,坐着工作室的导师、艺术学院副院长罗时武。尽管这个号称工业设计界“奥斯卡”的奖项每年会收到来自全球各地的5000多份参赛作品,最终获奖比例只有5%,但罗时武并没有表现出想象中的兴奋和激动,因为这已经是该工作室近6年来拿到的第5个红点奖了。
自从2009年创立以来,从这个只有几十平方米的小房间送出的参赛作品,早已包揽了工业设计全球三大最高奖项——红点奖、iF奖、美国IDEA奖。如果算上国内外其他奖项,数量接近千项。
魏民,江西财大2011届工业设计系毕业生,如今在深圳拥有自己的设计公司,员工超过50人,年销售额500多万元。2009年,他与班上其他几个同学一起组建了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最初设在一个小房间,后来搬到学院303教室,这便是现在的303创新工作室。说是创新工作室,其实与普通办公室并无多大差别,几张桌子,十几台电脑,设计、交流、开会都是在此进行。
在一所以财经见长的高校,工业设计专业仿佛只是陪太子读书的角色。作为工作室的指导老师,罗时武希望这个工作室能成为工业设计系发展的突破口——对接企业需求,让学生在帮企业做项目中得到成长。但由于经验欠缺和差异,这个思很快就被搁置。
一次偶然的机会,罗时武在与交流中,发现全国有很多专为大学生设立的工业设计竞赛。“江西在这方面建树很少,或许可以成为工作室新的发展方向。”罗时武说,与省内其他几所高校相比,财大工业设计专业成立晚、资历浅,“不走新子,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参赛获奖,成效最快,最能体现学生的价值。”
当年,工作室试着送出一件作品参加全国大赛,拿回了一个三等奖。此后,罗时武和老师们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实际操作性和应用性,既将竞赛需求融入教学内容,又用书本知识指导竞赛方法。
2010年,工作室一件名为“能量转换”的设计作品,利用切割磁力线发电的原理,将汽车刹车系统多余的机械能为电能,为汽车节约本应用来发电的汽油,一举拿下红点奖。消息传来后,所有几乎不敢相信。
此后,获奖的脚步一发不可。2011年拿下美国IDEA优秀奖、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金奖;2012年获得两项iF奖,两项红点奖。至此,工业设计世界三大最高奖项全部囊括其中,工作室平均每年获奖数量近200件。
对于这样的成绩,魏民深以为傲:“当你站上领奖台,环顾四周都是大学、同济大学,甚至全球顶尖学府的学子时,这样的荣誉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303创新工作室的成功,一下就传遍了校园,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想挤进这个充满创意和梦想的房间。然而,工作室能够茁壮成长,并非倚赖人海战术。恰恰相反,6年的时间里,这里平均每年只有20多个人,但却常年坐着4位指导老师。每个大奖虽然只有一个获奖者,但背后却是所有共同的努力。
“纸巾袋子”是林炳塔今年获得红点奖的作品,4月初,一次旅游中,景区遍地的瓜果纸屑让他印象深刻。“如果把随身携带的纸巾变成环保纸袋,是不是可以很好地避免污染问题?”林炳塔的脑中灵光一现,随即开始着手设计:“正好离红点奖参赛时间还有一个月,说不定是个好作品。”
作品先要过老师这关。初稿成形后,指导老师况宇翔一眼看出了问题,不少垃圾都有水分,怎么让纸袋不在水里溶解?多次修改,林炳塔将湿巾材料与普通纸张混合起来,解决了最关键的问题。
接下来,作品还要接受团队的“挑剔”。按照分工,每个学长带着5个成为一个工作小组,专门负责指定的项目,外观、便携性、参赛效果图的制作和拍摄,每个环节都不放过。时间到了5月中旬,一份完整的作品终于出炉。3天后,作品递交至红点奖组委会,并最终获奖。
“工作室每年都有详细的竞赛日程表,每位都要承担相应的任务。日常教学中,这项任务还会纳入学分,到年终进行考核,不合格就会被淘汰。”况宇翔说,每年开学,从老师到学长,都会给新进行创新思维的培训。“这已经成为工作室的一种‘企业文化’,一种把创新当作生命的发展思维。不论何时,我们都会把它传承下去。”
“在管理上,我们也是参照企业制度,每个人必须严格遵守。”罗时武说,选拔时,工作室会对申请加入者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进行考察,层层筛选后的胜出者才能加入这个团队,实行小班精英制。“但是他们并没有任何,作为一名大学生,基本学业不能丢下。其次,他们不能行使个人主义。开会迟到,不听管理,都会受到处罚。”
今年6月毕业的杨朝圣,拿过不少大奖,但在工作室的两年里,却有过被赶出的尴尬。“刚进来的那个学期,由于不重视基础课程,英语考试挂了,离开工作室。”杨朝圣回忆,为了“回归”,自己又重新参加了选拔,直到毕业,也没再挂过科。
在工作室里,几乎每个人都曾获奖,这些奖杯除了为他们赢得荣誉,也会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大到几万元,小到几千元,每位获奖的学生自己可以保留70%,剩下的30%存入工作室基金,用于设备购买、活动支出等。
为了不让行政干预影响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工作室由学生自主管理,所有老师不拿任何津贴,仅负责业务指导。基金由专人管理,每一笔支出都需要工作室团队负责人审议并公开。几年下来,人员不停更新,但却从未因为账目发生过争议。
“这里是一个优秀人才的聚集地,也是一个严谨的工作平台。”杨朝圣认为,两年的工作室学习经历,让他真正懂得了团队合作与纪律的重要性。
事实上,竞赛只是工作室工作日程的一部分。尽管最初的校企合作并不成功,但罗时武一直没有放弃,反而让他看到了工作室的短板。“竞赛作品大多是概念设计,但企业的项目更接地气,最有实战价值。”2011年,学院一位老师在浙江深造,因为与企业联系密切,回校后把不少业务带到了303工作室。为了不再重蹈覆辙,每位学生都铆足了劲,企业生产流程、材料工艺、制造成本统统都被纳入设计范畴。只要不上课,工作室便是灯火通明,不少人忙到深夜才舍得回去。
一个项目很快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其他项目便陆续发了过来,每个项目不仅为工作室创造数万元的效益,更为这些还在校园的大学生带来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经验。到后来,工作室并不随便接项目,价钱也有严格标准。“提高学生水准最重要,一个好的设计师,不是以赚钱和拿奖为最终目标,而是要让自己的设计水平不断提高,让每个使用你产品的人都能获得生活的便利。”罗时武说。
“我把这种做法称为‘造血’,因为这不是为学校,也不是为学院,而是为了学生自己的成长。”罗时武认为,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通过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跟上时代,造就真正的人才。
源源不断的造血,让工作室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此时,恰逢全校出台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工作室还得到了学校进一步的扶持:学生不论工作到多晚,用电全部免费。学生参赛获奖,指导老师也可以获得奖励。“这就像一个巨大的推手,让你根本停不下来,我们没有理由不向前发展。”罗时武说。
还有一年,林炳塔就要毕业,如今他已收到多个企业的实习邀请。对于就业,林炳塔胸有成竹,“从303创新工作室走出去的人,不愁找不到工作。”
翻开这几年的毕业册,工作室不少人都在大型企业承担设计工作。阿里巴巴、海尔、酷派等知名企业中,都有他们的身影。
2012年毕业的黄光磊,现在已是阿里巴巴公司的一名交互设计师。提到曾经奋斗过的工作室,他充满了感激。“大三那年,我凭借一款‘折叠插座’设计获得了美国IDEA优秀奖。直到毕业,光获奖证书就有一米高,成为我求职的重要砝码。”黄光磊说,“在303工作室,我把自己的兴趣变成了优势,在与同学一起做项目的过程中,不论是能力,还是自信,都得到了快速提升。”
在深圳开公司的魏民,走的则是工作室学生的另一条重要出——创业。尽管公司还在起步阶段,但魏民已经接到了来自腾讯、微软等多个大客户的业务,预计年底销售额可以突破1000万元。而像魏民一样走在创业上的人,工作室每年都在增加,南昌、上海、广东等遍地开花。
近年来,303工作室已引起众多高校的关注。今年3月,应用科技大学校长访问江西财经大学时,专程来到工作室参观。当看到红点奖、if奖这些熟悉的奖杯时,他对于一个内地学院能有如此成绩显得异常吃惊,并初步探讨了合作办学的可能性。
而在省内,一些高校也开始设置工业设计创新工作室,并派遣老师前来交流,临走前留下感慨:“你们专业创立时间晚,但正是这样,才有更大的创新动力,值得我们学习。”
对于303创新工作室的未来,罗时武心里还有一张更大的蓝图,他希望把这些创业的学生拢聚起来,成立校友设计联盟,做自己的产品和企业。此外,他还想与大企业建立固定的合作关系,成为它们的研发设计中心,“为企业节省成本,也为学生提供机会,真正做到产学研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