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和王学兵从山西到深圳,我的设计事业犹如进入了加速轨道,一快速奔跑。我非常感谢深圳,这座城市给了我特别多的东西。因为这个城市的接纳和包容,我融入到这座城市,并且在设计这条道上越走越远,收获了事业和荣誉,最终成为了我自己,也成为我爱的这个城市的一部分。以前我总会说我是山西人,但如今,我会说“我不仅是山西人,更是深圳人。”
1970年出生于山西,深圳亚洲铜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兼创意群总监,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委会副秘书长。曾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秘书长,“平面设计在中国展”执委会秘书长等职。
当时的深圳靠着“平面设计在中国92展”成为设计重镇,这个中国第一个平面设计专业大展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祖籍是山西最南部的芮城县。山西南部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着许多历史传说和名胜古迹。或许是因为生长于此,我受到不少熏陶,从小就喜爱文学和艺术等。
上大学时,我选了艺术专业。作为山西师范大学第一届美术系学生,我除了在绘画专业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之外,还在学校组织诗歌、出版诗歌报刊等。另外还承担了学校许多设计类工作,比如设计活动Logo、宣传版面、版面等等。当时做版没有电脑,全靠一格格的手绘,这些大概是我从事设计的开始。
毕业后,我留在母校山西师范大学,任职于《语文报》,担任美术编辑,渐渐得到了的器重,担任了许多报刊的设计工作,还负责报刊版面下厂与印刷工艺等工作。由于我的文学功底不错,还兼任了文学编辑,编辑了许多版面,也因此结识很多文学界的前辈,受到很多影响。这些工作让我受益匪浅,综合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我特别感谢给予我的和鼓励。那时算是我从事平面设计的线年,因为要给山西师大校庆设计画册,我和我的老师石磊南下深圳寻找印刷厂。当时深圳的印刷行业很出名,不仅有许多从过来的印刷师傅,还有先进的印刷机器。旭日、中华商务、利丰雅高、雅昌等出名的印刷厂都扎根于此。
那是我首次来到深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深圳尚未完全发展起来。深圳比较繁华的地方就是罗湖区,东门是最热闹的地方。福田区以上海宾馆为界,过了上海宾馆就是一条公,现在的深南大道在当时很窄,两边都是稻田。与深圳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就是物价了,公交车票价什么的比内地其他地方贵了一点,这是我对深圳最初的印象。
当时的深圳靠着“平面设计在中国92展”在设计界一举成名。这个中国第一个平面设计专业大展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平面设计在中国”兴起的标志性展览,也促进了中国平面设计的蓬勃发展。
第二次来是1997年,也是为了印刷事务,我陪着山西设计界有名的声老师。那个时候的深圳已经云集了很多设计师和设计公司,他们是全国设计同行的偶像。因此,除了去找印刷厂,我们还去拜访了许多设计界的前辈如陈绍华、韩家英等老师。他们对我们很热情,不仅肯定了我们的设计,还赠予我们画册和海报,那次我对深圳有了深刻印象。
得到前辈鼓励是一件挺高兴的事,回到山西之后,我更加坚定了从事平面设计的信心。1997年底,我从《语文报》辞职,来到太原,在声老师的鼓励下开了一间自己的设计公司。
开公司首先要取名字。我本想以自己名字命名,叫“韩湛宁设计公司”。但当时省工商局说没有政策允许以个人名字命名公司,不允许,经多次争取,最后允许叫“湛宁”,不能带姓。另外,单独叫“设计”也不允许,必须加一个行业限定,我说我们从事企业形象设计的,最后就这样勉强注册成了“山西湛宁形象设计有限公司”。结果,工商局一看形象设计,就把我们公司归入美发美容行业了,现在想想,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公司成立后接的第一单,是为太原市商业银行设计行徽。这个事情令我很兴奋,银行的营业网点遍布全市,影响力还是很大的。于是我很认真地设计,第一稿就通过了,也因此在太原一炮而红。
1999年,声、张国田、赵紫春和我等一批山西的设计师,成立了山西平面设计协会,我担任协会秘书长。我们协会做了一些展览和出版物,在山西把大家聚集起来,共同为设计理想做事情。
但是那时设计不被人所重视,没人愿意出钱买你的设计,利润是从其他物料里赚来的,设计相当于免费送。比如我为银行设计行徽,只收到了少量的设计费,当时,还做了一万个手提袋,赚的钱就来自这手提袋的印刷费。
当时普遍都是这样的,你的设计、无形的智慧没有人认为需要付费,大家只付可以摸得到的货物款。更糟糕的是,由于当时甲方对设计和审美的理解和我不一致,大部分的设计都被甲方最后改得面目全非。时间久了,我感到有些失落。而且当时三角债问题普遍比较严重,客户欠我的钱,我欠印刷厂的钱,印刷厂又欠纸厂的钱,公司运营几乎陷入死局。于是,我萌生了离开山西的念头。
2003年,深圳确立“文化立市”战略,次年提出建设“两城一都”(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设计之都)。
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招设计师。深圳一直是我心中的设计圣地,我赶紧投了份简历,很快,我收到面试通知。
面试官是个比我还小一岁的年轻小伙子,后来才知道是办公室主任金立扬,虽然年纪小,但他却很成熟,很厉害。面试进行得很顺利,在面试完的第五天,我就接到了录取通知,让我第二天来上班。年轻的面试官、高效的工作节奏,一切都让我对深圳这份新工作充满了期待。
深圳证劵交易所不仅有着良好的工作氛围,而且领导们对我也很重视,特别是副总经理胡继之,非常重视人才,对我特别好。他每次出国考察,都会给我带回许多国外设计得非常好的画册、卡片、甚至还有酒店的宣传资料、各种Logo、印刷品等等,胡总还为我订了许多非常专业的国际设计。
在那样一个下,我能专心做设计工作,周末还有空余的时间。也正是在这段时间,我利用业余时间投入到重点参与重建“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和“平面设计在中国”展的工作之中。
事实上,早在1995年,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就成立了,是国内首个非盈利性的平面设计专业组织。但为什么要谈“重建”呢,这其中有段渊源。
1997年,第一届理事会到期,因协会内部原因,没有去市民政局进行协会年审。因为没有年审,所以协会就相当于自动解散了。2000年底,协会原来的,陈绍华老师邀请我一起参加,我才真正成为这个群体的一份子。
直到2002年,很多人都想正式恢复协会,因为协会是中国平面设计的一面旗帜啊。所以大家都开始着手做具体的恢复工作,如飞、陈绍华、韩家英、毕学锋和我等等,而我因为有单位,不用考虑经营公司的压力,也比较积极和有经验,于是大家就让我来牵头做具体筹备工作。2003年,我们成立了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筹备委员会,我担任秘书长。
那年春天,“”疫情中国,大家甚至不敢出门。当时设计师们便商量,应该去做些事情来鼓舞一下士气。在关山月美术馆的主办下,我们举办了一个“NO SARS”海报展,展览当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设计界的这一支重要力量也被深圳社会注意到了。于是在2003年年底,在关山月美术馆的主办下,筹备中的协会举办了一场展览——“深圳设计03展”,相当于延续了之前的“平面设计在中国”展。展览办得很成功,影响力也颇大。
当时深圳正在实施“文化立市”战略,需要找几个落脚点。有一次,市委宣传部领导找我聊天,问我如何看待深圳设计,能不能在此基础之上打造“设计之都”。我说,平心而论,深圳设计当时在国内数一数二,虽然、上海等地有许多设计类专业高等院校,但深圳的设计大旗是靠着一股自发的力量举起来的,完全是在本土自己成长起来的。
所以后来,深圳提出建设“两城一都”(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设计之都),我也参与了建设“设计之都”“图书馆之城”的具体工作。在深圳市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终于在2005年7月正式恢复成立,我担任协会秘书长。2005年我们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平面设计在中国05展”,在国内外引起巨大的反响。
在创意初始,我将标志的主题定为活力四射、青春飞扬,同时要表明举办地在中国深圳,因而在“世界大会”、中国、深圳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是创意的突破口。
2005年7月1日,深圳公开征集申办第26届世界大会标志,执行委员会特别邀请9位平面设计师开会,委托我们在10天内拿出申办标志的方案。虽然我们多争取了5天,但一个国际体坛盛事的标志要在15天里诞生,时间还常紧迫。
与此同时,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成立大会也要在7月15日举行。作为秘书长,我还得负责协会成立大会的程序、手续等许多事情,还有一个协会10周年回顾展的事务工作要处理。为了赶出方案,我时刻在脑子里酝酿着“大运会”标志。
世界大会的特点是年轻、有朝气、有活力,这与深圳的城市形象非常吻合。因此在创意初始,我将标志的主题定为活力四射、青春飞扬,同时要表明举办地在中国深圳,因而在“大运会”、中国、深圳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是创意的突破口。
为了寻求变化,我将飘扬的“U”设计为一正一反两个,右侧的小“U”丰富画面,方向相对的“U”造型,既象征体育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又像“SHENZHEN”的首字母“S”,还似九龙壁上的群龙飞舞,恰好契合了“大运会”、中国、深圳三个名称概念。
当时每个设计师都提交了少则7份、多则10来份的设计方案。刚刚成立的平面设计协会经过初审,从百余份作品中筛选了7份成熟的方案提交执委会,我的那份就在其中。
方案中标那天是在市民中心的贵宾厅,里面坐了几十位评审领导,他们问了我许多问题,比如标志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能代表深圳等等,我都一一做了详细的解答。或许是我在设计之外思考的东西更多一些,亦或许是我的设计作品中融入了与深圳这座城市的联系,最终评审一致通过我的作品,我设计的这一标志最终被用于深圳申办第26届世界大会。
这一设计出来后,许多对这个标志做了报道。其中深圳晚报记者采访我,还帮我给这个设计标志起了个名字,叫“飘扬的U”。
设计大运会申办标志、办协会、做展览等等,2005年那一年,我忙得焦头烂额,而且那时我还在上班,这些事情大部分都是业余做的,非常辛苦,无法一一顾及。思考许久,我决定从深圳证劵交易所辞职了。
恰逢国际著名的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应李嘉诚先生的邀请,出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当时正组建教师队伍,听闻我辞职了,便邀请我去任教。当时汕头大学教师队伍很强大,有许多著名的设计师和行业精英纷纷加入,我不仅能授人以渔,还能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成长,于是我欣然应允。
于是,从2006年开始,几乎每周我都得从深圳开4小时车去汕头上课。在汕头大学任教的第二年,我成立了深圳亚洲铜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如何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结合,成为我教学中探索的重点。
为了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的操作模式,我经常将真实的客户项目带入课堂。比如客户要求设计一个Logo,学生应当如何结合实际需求和社会接受程度去设计,听听真实的客户需求是什么,而不是仅凭自己想象。同时,我还会带学生来深圳参观展览、设计公司和印刷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了解设计的流程,开阔了视野,还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资源。
我的教学方式也与其他老师不一样。比如第一节课,抛弃概念和定义,我会先布置作业。因为只有当学生业,他们才知道哪里不会,等第二节课我讲课时,他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学习。他们做出来的作业也会被我收集起来,贴在学校的走廊或者展板上,如此,学生才会认真对待每次作业。慢慢地,我才进入到理论讲述,同时伴随着大量的生动实践。
或许是我的教学方式比较特别,许多学生都很喜欢我。我也在教学中获得了长足的成长。后来由于我前往大学美术学院深造,不得不在2012年辞去了汕大的教职。但是我一直怀念那段时光,直到现在,我还会在街上突然听到有学生喊我韩老师,亲切地告诉我他们的近况,每次我都会觉得特别幸福。
从美院读书回来,我将重心回归公司。公司发展很快,由于我们在设计之外赋予了项目很多文化的价值,因此深受客户的喜爱。在客户的支持下,我们的业务从品牌设计和书刊设计拓展到了产品设计、室内设计等等。另外,我们开始涉猎文化艺术活动、展览与文创开发,甚至城市文化的塑造。很多案例都非常有文化艺术的意义和深远的社会价值。
由于我对文学的浓厚兴趣,我们为盐田区策划了一个名为“山川上的中国”的文学系列,做了36期,并邀请了许多文化名人和学者。同时,我在福田策划“知美学堂”中国艺术之美系列大家讲坛,参与了坪山区的“书话坪山”“识见未来”等多个学术系列,不仅为自己,更为深圳文化艺术的普及与推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一直深圳,希望能为深圳做更多的事情。从2006年起,我就担任深圳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深圳公益广告大赛的策展工作。这是中国第一个公益广告大赛,它影响了整个广告设计界对公益广告的认识。深圳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头,几年之后,其他城市才开始学习深圳。
公益广告大赛每年都能收到各地设计师超过一万件的,影响很大。组委会邀请白岩松老师做评委会,每年他都和其他评委一起评选出优秀的作品。这些获作品会在公交、地铁、等地方展出,让触手可及,对于社会非常有意义,从2006年起每届我都参与,已经连续做了十二年。
因为热爱文学、热爱书籍,我还参与了深圳众多的设计推广活动,比如图书馆设计、读书月活动、深圳书展、《深圳申办世界图书之都报告书》与《阅读看见未来》等深圳重要阅读项目的书籍设计等等。
除此之外,我还为深圳策划举行了多个设计与文化艺术活动和事件,担任了许多大型艺术展览的策展人,如“坪山国际雕塑展”“美哉书籍——书籍设计展”等等。虽然很辛苦,但是我觉得很幸福,因为我愿意为我爱的这个城市服务。我曾经用《为一个爱的城市做设计》为标题举办设计,来表达我的内心情感。
在深圳这么多年,我非常这个城市。这座城市给了我特别多的东西,因为这个城市的接纳和包容,我融入到这座城市,并且在设计这条道上越走越远,收获了事业和荣誉,最终成为了我自己,也成为我爱的这个城市的一部分。以前我总会说我是山西人,但如今,我会说“我不仅是山西人,更是深圳人。”(记者 唐文隽 实习生 刘琦 林梦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