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师大点点墨香
彬彬文质处处芬芳
在古都西安里风雨兼程70余载的师大
对笔墨一直坚守与执着
形成的学术精神、大学文化和艺术氛围令人动容
很多人可能从坚持十年的手写通知书认识师大
殊不知在师大的这块沃土上
还有诸多才华横溢的书法家在自己的书墨天地间畅游
资料、文案整理/张莹杨智娥侯重阳
摄影/常宇波陈勇琦
封面设计/王乐乐
责任编辑/张莹
漫步在师大校园内,随处可见绿树掩映下的石刻碑文,从正楷行书到隶书,从诗词歌赋到题字,从学风石校友林到畅志园。书法文化就像空气一样充盈着师大的每个角落,融入每一个师大人的学习生活中。
▎历史传承悦笔墨之灵韵乐文心以雕龙
在师大7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大批学人,在科研教学之余挥毫泼墨,沉浸翰墨之乐。在他们的眼中,研习书法既是个人志趣所在,亦是修身养性、承袭师大人文精神和传统的最好方式。
卫俊秀——抱道不曲拥书自雄
卫俊秀(1909—2002),字子英,笔名景迅、若鲁,山西省襄汾县景村人。幼爱书法,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当代深荷硕望学者型书法大家,傅山、鲁迅、庄子研究专家。卫俊秀是当代著名学者、书法教育家、20世纪重要书家之一,人书双修,书、论兼擅,成就卓著,尤以草书见长,有评论家将卫老与于右任、王蘧常、林散之并称为“20世纪草书四大家”。中国书协、陕西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数家单位曾先后多次举办卫俊秀学术研讨会。
(链接:卫俊秀:我与书法)
卫俊秀先生一生虽境遇坎坷,但其对宇宙、人性、艺术的追求矢志不渝。数十年来,他化手中毛颖而为战斗的武器,将天地精神、家国命运和个人际遇寓于书法,形成了卓尔不群、磊砢挺拗、雄浑骏利的艺术风格。他的艺术、行状、志节,是20世纪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
卫俊秀先生亲眼目睹日军迫害乡里
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的愤恨溢于言表
卫老常自称是“小布衣”,但他用自己的一生在阐述着自己是一个“伟丈夫”。师大的学风石上“抱道不曲,拥书自雄”,自卫老钟爱的一幅对联临帖而来。这八个字不仅是卫老自己的学术研究和人生志趣的追求和向往,也是对一代又一代师大学子的勉励。在我校文学院,还有卫俊秀先生的墨宝室,珍藏卫老墨宝。
名称:书傅山《春日花飞》诗轴
尺寸:135x34cm
年代:1989年
黄永年——文史淹通书刻双雄
黄永年(1925-2007),江苏江阴人。1950年毕业,分配至上海交通大学任教,1956年随迁校来西安,1978年调入陕西师范大学,1982年晋升为教授。生前任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社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在历史学、古文献学等诸多研究领域均有精深造诣,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北朝隋唐史及唐代文学、古典诗词小说的著名研究专家,更在版本学、目录学、碑刻学、古籍整理等领域内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是古典文献学学科的一代宗师。
黄永年先生先后师从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童书业先生,受业名门,学有渊源。他早在大学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就引起学界关注,受到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的嘉许。其十三岁见线装古书上的藏书印而始习篆刻,二十岁师从篆刻家郭枫谷先生。黄先生生平虽仅以篆刻为馀事,然聪颖过人,学养丰赡,是以篆刻出手便为不凡。所作由赵之谦、黄士陵、王福庵入手,以整饬精美为尚,印章结字善取圆势圆笔,自有其独到之处。黄先生为著名学者,勤于著述,故生平治印不多,然字字珠玑,所刊印玺弥足珍贵,有幸拥有黄先生印者甚少,有《黄永年印存》行世。
红遍大江南北的陕西师范大学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上的校训“厚德积学励志敦行”即是黄先生生前专门手书。
曹伯庸是著名的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兼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顾问、陕西省老年书画学会顾问,西安市书法家协会顾问,西安市新城区书法协会副会长、法门寺书法协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务。在陕西师大中文系任教期间,曹伯庸先生分别给本科生、研究生、硕士课程班学生讲授过“书法概论”、“版本学”等课程,同时给本科生做过多次书法讲座,授课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曹伯庸先生自幼临帖九成宫,书法以凝正、工稳、严谨、刚劲见长,起笔凌厉,落笔千钧,斩钉截铁,力透纸背,守法度而求变化,取百家而成一家,蔚然开一代书风,其书体雅俗共赏,深得大家的喜爱。曹伯庸先生人如其字豪爽、旷达、淡泊、仁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敦厚周慎,急人所急,乐于成人之美,煦煦然有道君子、宽厚长者。师大校园内处处留有曹老的墨迹。曲江流饮、田家炳教育学院、崇鋈楼和13号小粉楼前的磊乐苑皆是曹老所题。
斯维至——金戈铁马健劲俊秀
斯维至(1916-2015),浙江诸暨人。斯先生的先秦史研究在海峡两岸颇有影响。他青少年时期生活在湖山秀美的浙江绍兴与杭州等地,得山水之清气,受文墨之熏陶,早年便致力于先秦史的研究。1950年后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于百岁逝世。
他讲授与研究先秦史,开始就着力于先秦史料的探索,为了研究他不得不抄录古文献,临摹原文,从而无形中锤炼了他的隶书功底。可以说他是由隶书开始他的书法兴趣的,于是为其书法造诣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书法行云流水恬淡自然,形成自己古朴、雄健、苍劲的特点,给人一种富有金石气息的感觉。
霍松林——扬葩振藻绣虎雕龙
霍松林,字懋青,1921年9月29日生于甘肃省天水县琥珀乡霍家川。他13岁前,从父受学,后入当地新阳镇小学读书;十五岁,“以第一名毕业”,考入省立天水中学;18岁,入国立第五中学上高中;1945年,赴兰州参加高考,“以第一名考入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汪辟疆、胡小石等名师。霍松林先生是国内外的国学大师,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自1951年到西北大学师范学院任教起,霍先生一直在陕西师范大学工作和生活,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终身教授。
与此同时,霍先生还先后兼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委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政协常委、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数十种社会职务,是中国古文论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世界汉诗学会名誉会长。美国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曾聘任霍先生担任该中心指导委员会副会长,并颁赠霍先生“终身学术成就”金像奖。
霍老行书自成一体大气磅礴刚健遒劲
2013年,时任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房喻教授提议,霍松林先生将自己创作并手书的《香港回归赋》、《陕西师大赋》等百余件书法精品及大批散见于全国各地先生题写的书法艺术作品碑刻拓本捐赠给学校,学校决定设立“霍松林艺术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化育英才。已故国学大师山西大学教授姚奠中先生在一百零一岁时题写“霍松林艺术馆”,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法家林岫亦再题馆名。2014年10月10日,值陕西师范大学建校七十周年之际正式开馆。
李甫运——秦风汉韵汲古求新
李甫运,祖籍河南省宝丰县,著名古隶(秦隶)书法家。1972年进入陕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学习,1975年毕业留校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工作。1988年调入中学教学参考杂志社任副总编,1993年任杂志社社长。1997年晋升为编审。兼任中国期刊协会理事,陕西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
幼时家境贫寒,但却聪颖好学,自幼酷爱字画,喜欢写字,十几岁时想学书法,到县新华书店去买字帖,只寻找到了一种隶书字帖《汉曹全碑》。此后,他便天天临习不辍,坚持了十多年。后来,他又临习《张迁碑》。两种碑帖,虽然同为汉隶,但是风格有异。前者清秀,后者拙朴,参照临习,使二者融会贯通,为笔下增辉添彩。
古隶,也叫秦隶、篆隶,始于秦代,传承于西汉。纵成行,横成列,隶中见篆,方中有圆。初看,似乎古板呆滞,少点灵气,待静下心来,一笔一画、逐字逐章细读细品,便会觉得拙而不死,静中有动。若兵士列阵,规矩有序,气韵贯通。如今,书界已很少有人习练这种书体。
李继凯——字随心动舞墨传情
李继凯,1957年出生,启夏斋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当代文学、文人书法研究者,陕西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兼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东亚汉学研究会(国际)副会长、第三届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著有《墨舞之中见精神》等学术著作10多部,发表文章200余篇,其中书法类文章40余篇。近期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陕甘宁文艺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后期项目《中国现当代作家与书法文化》等。并受邀在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学术论坛上做专题学术报告。
刘星——学艺兼修技道两进
刘星,笔名甫也,1963年生于陕西省西安市。1982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1993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2004年获得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电视台《中国书画名家》栏目学术主持,陕西省青联委员。
出版的专著有《传统艺术精神的守护与超越》《论中国画的艺术精神》,并在《文艺研究》《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等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及评论40余篇。作品经常驻机构参加全国、省级专业书画展及国际交流展等,并时有获奖。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烟台美术馆、陕西省图书馆等单位收藏其作品。有书法作品被王顺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风景名胜摩崖刻石。
微末——艺无止境书论求精
校医院微末,本名沈兰荣。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自幼受家族影响临池不辍,后师从陕西书法名家卫俊秀,渐自成一格,其书多尚古意,体态拙茂,用笔凝炼,风规不俗,于其中能见其文质,亦能从笔墨里看到精神。
微末将24米书法长卷《葬花吟》捐赠给曹雪芹纪念馆
除此之外,我校已故的郭子直、刘念先、曹鸿远、贾温性等一大批师大学者都树立了师大文人书法的风标;现在校内文学院张学忠、马歌东、胡安顺、赵文、杨国庆;历史文化学院何清谷、张懋镕、王双怀;美术学院胡玉康、张岩、徐步、江锦世、胡庆恩;新闻与传播学院余志海;行政干部马凡涛、史志谨、上官养志、卫蒲宁、邵志毅等一大批学者、老师都艺臻佳境,如日中天。
成风化人,书香濡染。从陕西师范大学走出去的一大批校友中也涌现出像钟明善、茹桂、张天德、方磊、单祥元、王德廉、秘锡林、关宁国、石瑞芳等书法名流。
▎“推波助澜”才大如海的教育者们
从老书记李绵、校长陈立人到副校长史念海、刘谦光、吕九如、萧正洪,再到现任党委书记甘晖、副校长党怀兴,都躬身亲行,钟情翰墨,难能可贵的是,一代代师大领导薪火相传,致力于光大弘扬师大书法文化传统,不遗馀力推动校内群众性书法活动的开展。西部书法“学院派”的文化名片为陕西师范大学增添几多靓色和魅力。
史念海先生手稿
王捷三——一代鸿儒兴学育人
王捷三(1898-1966)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陕西师范大学建校之初的中文系老师,师大老一代的学者,原名鼎甲。陕西韩城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科。在北大读书时,通过好友王聘卿与鲁迅相识。1924年闻西安举办暑期学校,二王即向西北大学校长傅铜(王聘卿的同乡)建议邀请鲁迅来陕讲学。鲁迅应邀后,他一路陪行。
1939年3月,王捷三被任命为陕西省教育厅长,他上任后深感陕西学校太少、失学人数太多,教育落后。即采取措施,克服困难,先后创办了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陕西师范大学前身)等三所专科学校,办起百余所中学,增设小学千余所,扫盲约二百万人,为陕西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对师大书法文化的建设做强有力的推动者。
王捷三在1951年在其藏书《静思斋诗存》题记收藏的手迹
吕九如——临池不辍常练常新
吕九如,陕西省咸阳市人,我校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担任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陕西省化学会理事长。自幼与书法结缘,经年临池不辍,时有心得,常有进步。现任陕西省高校教育书法研究会副会长,陕西老年书画研究会艺术顾问,陕西师范大学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吕教授认为,古人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根基,而书法这种艺术之所以成为精粹,就是因为它所书写的内容大多是名家名篇、至理箴言,引人走向美,拥有大心境。
甘晖——寄情翰墨守望师魂
甘晖,甘肃人,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曾任兰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自幼在老师和父亲的督促下练习毛笔字,尽管时断时续,时多时少,但作为一种“喜欢”却坚持了下来,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阅历的变化,对写字的理解和兴趣也日渐深入和惬意,在读帖、揣摩、练习,平和、沮丧、兴奋的过程中学习借鉴古今书家之长处,提高书艺,体味人生,享受乐趣,于己丑年出版了《甘晖书法作品选》。
▎“墨”守传统十年坚守的“师大版”手写通知书
润物无声,翰墨传情。我校从2007年开始,用毛笔书写新生录取通知书。十年来,学校始终坚守这一传统,为新一批学子送上入学的首礼,捎去老师们的一纸墨香。十年来,一封封手写录取通知书承载了师大的文化基因,成为师大学子最为珍贵的记忆,也被称为“最值得珍藏的录取通知书”。
▎“一推三练”师大特色三笔字大赛
作为师范院校,从入校的书法能力测试评级再到推广普通话,坚持毛笔、粉笔和钢笔字的书写,师大一直在践行着对汉字书写的坚持。
2016年度陕西师范大学“三笔字”(粉笔、钢笔和毛笔)书法大赛于5月举办。初夏的师大校园,一场笔墨生香的书法“颜值”大赛在校园进行。
大地为板,数百名同学手持粉笔,在田径场外广场集体书写一首首经典的古诗词,隽秀的字迹,扮靓了书香校园。操场上行行粉白,灵秀飘逸似白鹭排云,诗情画意。
看看师大学子怎么说
书法与会写字是两码事。前者为形而上之道,后者为形而下之器。书法具有融合人文修养和汉字独特文化的内涵。我们传承传统,要深入内涵,而不是停留在“技”的表面。这是对书法艺术认识和追求的重要一步。然后辅之以坚持不懈的练习,必有所成。
(@2013级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献专业李舜)
书法的学习绝非一蹴而就,但又并非遥不可及,咱们所艳羡过的佳作、心平气和地书写、友好愉快地交流,其实就已是练习者一生持之以恒的上下求索。
(@2015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创新实验班蒋厚望)
2013级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献专业李舜
▎风姿多彩形式多样的书法活动
2016年7月12日,由来自陕西和台湾高校的100名大学生组成的“2016两岸大学生汉字书法艺术交流夏令营”在西安开营。由西安理工大学和我校两所高校协办。
通过汉字书法艺术讲座、书法教学、书法创作展示、黄陵祭祖、考察兵马俑、乾陵、碑林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体验式交流”让两岸营员以夏令营为平台,了解两岸语言文字使用和交流现状,体验两岸语言文字与文化的“同根同源”“和而不同”,增进理解信任,共同珍惜、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增加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书画展以缅怀历史,激励斗志,鼓舞全校师生凝心聚力,积极参与学校发展建设为主旨,共征集书法、国画作品200余幅,展出94幅,所展作品主题突出,形式新颖,格调高雅,内容涵盖建党、长征、中国梦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深刻反映了党的奋斗历程和丰功伟绩。
书以载道,翰墨传情。2016年6月29日上午,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正气歌’纪念建党95周年书法新作邀请展”在我校召开。
邀请展展出了我校美术学院、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等10多个单位50多名师生以及陕西省书协常务副主席张红春、省青书协副主席李小明、王江,全国青联委员范超等10多位校友及书法界专家共70多件(套)书法作品。
2015年11月我校书法文化研究院联合骊山印社组织校内外书画家10余人专程到西安市临潼区铁炉街道办,文化下乡,书画惠农。我校书法文化研究院下乡,文化支教、书画惠农是服务社会、传播优秀文化的以此有益尝试。
2015年4月“中国书法公益大讲堂——走进陕西”在我校雁塔校区崇鋈楼一层学思堂开讲。著名书法学者丛文俊教授以“中国书法审美及文化”为题,引经据典,从书法学习的范本选择、技法解读、格调高下等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讲解。
2014年10月,我校宋文周、吕九如、张自强、文占申、符有堂、韩月娥、蔺宝珍、李甫运、李晖、张培梧、姜桂花、刘亚林、贾温性、上官养志等14位离退休老同志的书画作品被美国北佛罗里达大学孔子学院收藏。在此前,离退休处组织书画研究会和老年书画学会的老同志为该学院创作了30余幅书法和国画作品。老同志创作的作品在该学院展出后,得到了北佛罗里达大学孔子学院的高度好评,为此,他们决定收藏这批作品。
▎为书不为生,修心不修利,养性不养名砚友书画社
砚友书画社,直属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团委,成立于1985年,迄今已经走过了30个春秋,是我校历史最悠久的学生社团之一。先后得到了我校著名书法家卫俊秀、霍松林、曹伯庸、黄永年以及贾温性等诸多老师的指导。在校领导和文学院领导的指导下,在众多书画爱好者的大力支持下,研友书画社本着“为书不为生,修心不修利,养性不养名”的宗旨,本着为同学服务、为书画爱好者服务的传统,努力为师大学子提供更好的书画学习交流的平台以及以书画展为代表的书画学习成果展示平台。
▎保护优秀文化遗产,陶冶情操书画艺术馆
此外,我校博物馆还有书画艺术馆。书画艺术馆是建立于校图书馆千余幅馆藏字画和大量的石刻拓片的基础上的学校艺术品亮点工程,艺术来源于大众也应服务于大众,将图书馆数代人精心收藏的数千幅艺术作品通过艺术馆的展出,使其发挥陶冶大众情操、启迪学者思维、提高学生的教材和模板之作用。
现藏有历代书画、明清圣旨等约2000馀件,明唐寅《山水长卷》、仇英《山间栈道图》、米万钟《风雨云烟图》、董其昌《山水画》、清郑板桥书中堂、左中堂书对联等名家作品和明万历圣旨等,均为馆藏精品。
▎别具风韵石碑石刻遍布校园
在师大校园,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各类石刻点缀在学校的角角落落。
在我校长安校区图书馆北侧草坪内有一块“学风石”,它长8米,高2.3米,厚0.7米,重27吨,是云南的五彩玉大理石,由我校文学院教授吴言生捐献。其上刻有我校已故著名书法家、文学院教授卫俊秀先生的手书“抱道不曲,拥书自雄”。
在图书馆南侧草坪矗立的汉唐六角木质结构的碑亭内,刻录着《师大赋》,为我校建校七十周年之际所立,撰文并书者为著名学者霍松林先生。《师大赋》记录了师大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历史;彰显了师大人励精图治、走出潼关,争取全国发言权的豪情;同时也昭示了师大人凝心聚力、深化改革,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追求与梦想。以史为镜,在回顾中发现,在思考中反省,在前行中创新。
在我校长安校区的图书馆南侧草坪上,坐落着一块近一人高的景观石。每逢下雨天,雨水将这处景观石洗刷成朝霞一般的红色,阳光照射在石头上,与学校图书馆门前翠绿的草坪相互映衬,甚是美丽。这块景观石名叫“春风桃李”,是在西安交通大学工作的我校校友们为庆祝母校建校70周年集体捐赠的。石头上刻有我校校友、著名书法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钟明善先生题写的“春风桃李”四个大字,意谓校友们沐浴在母校的春风中桃李芬芳。
▎长安第九景师大的碑林畅志园
在师大雁塔校区教学八楼前坐落着师大的碑林——畅志园。1994年应国家教育部原国家教委“校园文明建设,促进美化校园,改善办学条件”的要求,师大在垃圾堆上建了碑林。建成的时候被《光明日报》称为“长安第九景,师大的碑林”。启功、卫俊秀、刘念先、曹伯庸、茹桂、钟明善等书法家都以在师大刻碑为荣。
▎别处幽香的师大理发店
在陕西师范大学的雁塔校区内,有一家“特殊”的理发店,里面挂满了书法作品,还有一些绘画作品。据了解,这家理发店是陕西师范大学后勤集团的一名职工郭师傅负责经营。郭师傅说,自己经营这个理发店已经有快三十年的时间了。这些字画都是学校的老师们送给他的。把这些作品挂在自己的理发店里,一来也是展示老师们的风采,二来也可以做装饰,让小小的理发店变得更加温馨。因为有很多老师都会主动送来新的作品,墙上的这些字画过一段时间也会更新,他也会及时挂在理发店里,让来来往往的朋友们在理发的过程中享受艺术的熏陶。
这样一个有着悠悠历史的墨香校园
让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师生热爱着
一笔书文心一划蕴文意
历史长河中一直书写着的陕西师大人也将继续坚守与前行
感谢我校党怀兴副校长、陕西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秘书长李卫东老师、文学院杨国庆老师不遗余力为本文提供智力支持
部分资料、图片来源于陕西师大报及网络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