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设计名人> 文章内容

中国文化名营救纪念馆吸引众多游客参观

※发布时间:2021-11-17 23:02:24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正逢国庆假期,位于深圳市龙华区闹市一隅的中国文化名营救纪念馆,连日来热闹非凡。记者3日在现场看到,许多市民自发前来参观“打卡”,其中不乏年轻人。

  “虽然之前对中国文化名营救的历史有所了解,但游览完纪念馆,我内心仍颇为震撼。”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张同学告诉记者,他趁假期约了几个同学一起来这里参观,感受红色文化。

  婚外沉沦

  抗战期间,在中央的指挥部署、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主导下,800多名文化界精英、进步人士等从沦陷区陆续撤离。从1942年1月邹韬奋、茅盾等第一批文化精英到达深圳白石龙村,至1942年11月最后一批被营救人员辗转抵达苏北解放区,这场大营救不费一枪一弹,护送全员脱险,无一人,无一人。

  如今,位于白石龙老村1号的中国文化名营救纪念馆,以其丰富的馆藏和资料,向市民讲述着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每次转移都挑月黑风高的夜晚,崎岖的山。每个人的背包上都挂着一个漱口盅和一条白毛巾。一个跟着一个走。”漫画家丁聪用画笔再现了记忆中撤离的场景。文化人士乔装成离港难民,他们脱下了显眼的西装、旗袍,换上长衫等便装,在荒僻的山间小上连夜赶,随时提防日军和部队的。

  “我认真看了好久丁聪的漫画系列,当年的撤离场景在他的画笔下得以还原。很难想象文化人士如何在那么艰苦的下得以惊险。”张同学在展板前感叹不已。

  纪念馆展厅内的一块电子屏幕也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滑动屏幕,可以清楚地看到大营救几条主要撤离线。家住附近的教师曾女士正带着上小学的儿子来体验互动。“这段曾经发生在身边的历史,对孩子来说会更有亲切感,希望通过这次参观,让他在课本之外学习历史,感受深圳这片土地的红色文化。”她告诉记者。

  纪念馆内,有一面排满200多位名人头像的电子大屏。参观者只需触碰屏幕,任意点开一个头像,就可以了解被营救名人的详细资料。

  旁边的小屏幕,则展示着这些名人在营救行动之后所创作的作品,如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等。此次营救行动不仅体现了中国对文化事业历来的高度重视,对优秀知识的殷切关怀,更显示出党对文化火种、延续中华文脉的卓越远见。

  “以前只从影视作品看过这段历史,但今天才真正了解了这场大营救的深远影响,很震撼。”在深圳工作的邹先生说,这次假期带家人来打卡红色文化旧址,很有意义。

  “我们有一个小程序为大家提供预约党课服务,每周一次,限额30人左右。”中国文化名营救纪念馆工作人员邹梦告诉记者,丰富的展陈互动方式吸引不少市民前来参观学习。目前纪念馆已经成为党史学习的“网红点”,也是“百年征程、追寻龙华记忆”和寻迹党史等活动的红色打卡点之一。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