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要仔细去展开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本质上就和当我们看到别人的摄影作品的时候一定会去问什么相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手机摄影与相机摄影虽然同同源,但依然包含着截然不同的。
如果把摄影分 拍摄、后期和输出 三个主要部分。那么相机只能完成拍摄的任务,可手机却是一个可以从拍摄,到后期(数字暗房),最后到输出(例如发送朋友圈)的可以走完整个流程的完整设备。
除此之外,手机所能够承载的应用软件丰富,各种高质量且富有创意的软件层出不穷,这就极大的扩展了手机摄影后期的乐趣。
甚至可以说,手机摄影的绝大一部分乐趣就来自后期。关键是,它大大降低了摄影后期的学习成本。它让每一个人都能体会数字暗房的魅力,让图片处理不再只是PS高手的游戏。
所以,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对目前手机摄影的应用软件做一个巡礼,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手机摄影后期,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它有一个怎样的“科学”的流程。
我的目的不是希望你只是找到我提到的每一个应用软件,下载以后让它静静地躺在你的手机里,而是希望:“你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后期方式,从而去完成你关于手机摄影的表达。”
我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的:1.你这个照片后期过了,没什么意思了。2.你这个照片,这么好看,一定后期了吧?这两个语句的潜台词都是你的照片一旦后期,就“掉价”了,不是纯粹的摄影了。
这不是现在有的疑惑,其实自摄影诞生以来,所有的摄影师和观众都对这个问题乐此不疲的讨论着。但摄影一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讨论,那么艺术总归是需要表达的。你所知道的梵高的画,贝多芬的曲都是如此。如果你只是按下一个快门,就算一种结束,那这张照片只不过是自然的记录,又何来的表达之说。
当然,照片的确相对于其他的艺术而言,“纪录性”的确是其重要特点,所以当我们谈到严肃的报道摄影,我们就需要严格要求还原真实,一个像素都不能改变。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表达摄影能否后期是取决于照片的用途。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当然是希望自己的照片成为自己的表达,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大胆的后期。
不知道你在拍照过程中,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同一个人在同一个机器同一个时间点拍摄同一样的照片,那这样拍出几乎一样的照片是否还有什么意义?
当然,我们的条件还可以放宽一点,我们经常都会去一些所谓的知名摄影景点拍摄照片,那么我们拍摄的这些“雷同”的照片是否有什么意义?
如果说,你不希望自己的艺术创作是雷同的,或者说肤浅,而是着自己的照片是能够从朋友圈脱颖而出的,让自己的照片有自己的表达,跳脱出到此一游的风景照之列,那你又该怎么去做呢?
相信,你一定被的作品所深深的震撼。可以明显看出的是,所有的作品都会有着作者独特的表达和审美。最显然易见的后期就是把彩色世界变为黑白世界这个过程。
如著名的风光大师安塞尔·亚当斯所说:“摄影中,前期拍摄就像是谱曲,而后期就是演奏”。所以,即使是再好的曲子,如果你不去进行演奏,那也终究不能成为伟大的音乐作品。
那么当我们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要开始后期的时候,希望文章接下来的每一个小的都能帮你寻找到自己的方向。
很多人当拿到一张照片的时候,很多时候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你看看,我这张参数怎么调”成为我遇到的最多的问题。而这个时候,我往往都会反问一句:你心里是不是有你想要的样子?
坦率地说,很多人在后期中所遇到的问题,技术层面上都是可以很快的弥补,但是审美和认知的差异的确需要日积月累。因为这关系到,在你拍摄一张照片以后,能否在心中描绘出你希望的样子。
手机摄影后期的方向往往是以自己的风格为。一些知名的摄影师,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就是以独特的摄影后期风格见长。
例如我很喜欢的摄影师Matthias Heiderich,他所创造出的低饱和度、高明度的摄影作品有着鲜明的个人特点。
所以除了学习这些所谓的摄影后期干货,我们更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多去看好作品,找到自己所偏好的类型,并用后期去实践。这样慢慢的我们就会做到真正的属于自己的表达。
当然,摄影后期并不只是天马行空的,他还是有着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向。我会把后期分为两个大的方向,分别是第一步的基础后期,和进阶的创意后期。
这是一张照片在后期前后的样子,我们可以发现,后期后的照片更加的具有观赏性,甚至是可以说,没有后期之间的照片是“废片”,而后期之后的照片是一幅好照片。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再回头来总结,第二张照片到底比第一张照片好在哪里呢?如果用一个词来进行概括,那就是“通透”。
接下来,我将会首先用一张图来表达,基础后期一般都包含哪些内容,然后再展示常用的后期软件是如何调节他们的:
这其实是手机镜头的畸变原因,由于手机是一颗广角镜头,广角镜头就有着典型的“桶形畸变”,而这种畸变的存在让我们不能很好的还原一些建筑照片的原貌。
与此同时,在这里需要介绍一款非常厉害的畸变纠正软件,也就是SKRWT。如果你是一个很喜欢拍摄建筑的人,那就一定不要错过。
不同的框选方式,往往有着不同的表现张力。但是在拍摄时,往往由于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不能够很好的进行构图,或者很多时候别说构图了,我们很多人连基本的横平竖直都不能很好的做到。
这个时候,二次构图就可以让我们重新选择。二次构图不仅仅能够解决画面内容的重新放置,还能够给我们更多的框选方式。例如以下几个软件中提供的画面比例:
所以在我们开始后期之前,别着急所谓的调色,先找到合适的裁切方式,这往往能够对一张照片起着非常大的改观作用。尤其是对于摄影来说,这个做减法的艺术很多时候都是通过裁切这种方式来完成减法。
如果你的手机有所谓的可以根据调节冷暖这个功能,那你一定不会对这个词感到陌生。如果你没有听过,那你可以回忆一下,我们的太阳光是否只有一个颜色呢?是不是太阳落山之前就会变为暖,而到了早上就是冷蓝色。
这个冷暖的调节就是白平衡调节的一部分,另一个部分就是色调,色调主要就是用来决定这个照片是红还是绿。这二者组合到一起就决定了画面的白平衡。
至于这里的调节原则,在专业的相机摄影里,一般都需要先还原白平衡,也就是真实的找到现场当时的色彩倾向。但是对于手机摄影而言,我认为我们只需要找到自己期待的氛围即可。
这句话是说,我想要一张照片表达温暖,热烈的氛围我就会让白平衡暖一点。如果我希望一张照片表达是肃穆,冷峻的感觉,那我就可以让色温冷一些。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在画面中的不同部分选择不同的色彩倾向,例如最常用的,在阴影部分嵌入冷色调,高光部分嵌入暖色调,从而实现画面的冷暖对比。
很多摄影作品的风格也往往与有着密切联系。以我们最最熟悉的日式小清新为例,就是使用一种过度的拍摄再结合后期手法来实现。这一小节的标题叫做“正确”的,但是很多时候正确并不一定是适合的。
在了解这个概念之前,我们先要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摄影学习—直方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我们可以把直方图理解为人的基因图谱。每一张照片都会对应着一张直方图。
其具体含义是:“直方图用图形表示图像的每个亮度级别的像素数量” 通俗地说,就是他的横坐标是亮度的递增,从最暗到最亮。而他的纵坐标就是他的像素数量。
:可以全局显著的调节画面的明暗,使直方图中的像素数量向左或者是向右移动。阴影:调整画面中暗的部分,也就是直方图的左边。高光:调整画面中亮的部分,也就是直方图的右边
一般来说,所谓正确的图片,我们的像素都是集中在画面的中间调,并有少量的黑色和白色。例如文章开头森林的示例照片,直方图的对比,明显看到修图前的直方图不够正确。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并不一定要完全遵守这个原则。恰恰相反,很多好的照片直方图并不是正确的,比如上文所提到的摄影师的作品和直方图。明显看到,这属于不正常的直方图,左边的黑色和阴影部分没有像素。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进阶的曲线调整。限于篇幅,这部分可能会在以后的进阶后期里详细说明,但殊途同归,思都基本一致。
除了画面的明暗以外,画面中还有反差和层次。有的照片,像素都比较集中(反差大),而有些照片像素比较分散(反差小)。而对比度就是调节反差的重要工具:
一般来说,我们都会适当加大一点对比度,让画面更有视觉冲击力。但同时,这样会损失画面中的细节,所以需要我们自己去权衡。
不过,你也会发现,在调整反差过程中,也会变化(调整时,反差也会变化),这二者其实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我们在调整的时候可以多次互相协调使用。
如果说我们在后期经常遇到的误区,相信饱和度一定是一个。很多人会在后期时过多调整饱和度。的确,更加鲜艳的颜色更加刺激眼球。但是当我们把一张照片,分别使用过度的饱和度和欠饱和度对比的时候,比如以下两张照片:
这个时候你一定会选择欠饱和度的。因为这样的照片更加的耐看,刺激的高饱和反而很容易让人视觉疲劳。
所以,在我们使用以上的饱和度调整工具的时候,一定要针对整个画面氛围进行调整,不要一味的过度追求高饱和度。
现在都流行复古风潮,这也是色和味大行其道的原因。在以前,相机镜头会因为在设计或者制造中不能够很好的避免的在画面周围产生晕影,比如下面的效果:
这样的效果虽然很多时候是一种缺陷,但却也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氛围。因为本质上,这也是一种做减法的过程,可以让观者的视觉都集中在画面的中央。
但是,依然是不要过度使用,不然就会让整个画面失去通透感。一般来说,这种后期操作在黑白摄影中会有着更加突出的效果。
这也是一个时代遗留的产物。在以前由于数码相机都是用胶卷,胶卷很容易产生噪点和颗粒,让整个画面有一种粗糙的质感。这种质感除了能够让你的照片拥有复古的味道以外,更重要的是起到一种“移觉”的效果。
当然,除去了解手机后期的初衷以及简单处理外,对于色彩的调整和更多的创意性的、非常态的处理方式也是爱好手机摄影的人所期待了解的。
大千世界的怪事本文由海南柴油发电机组 www.hnjqc.cn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