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环艺设计> 文章内容

分享]四校联合毕业设计营展及研讨会央美举办

※发布时间:2017-9-2 11:53:2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2013年6月24日,内外/之间2013“四校联合毕业设计营”教学展及研讨会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举办。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建筑艺术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的多位学生展示了他们的毕业设计作品,而来自这四所学校的教师则介绍了学校在对于建筑设计教学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傅祎策展,此前四校联合毕业设计已举办过四届,今年是第五届。

  进入21世纪,中国开始了在美术院校的建筑教育。相对于传统的工科建筑教育,美术院校的建筑学科一开始就以融会各种造型艺术的鲜明人文倾向、注重原创的教学思想和活跃的教学实验探索为社会所瞩目。1993年中央美术学院开设了“建筑与艺术设计”专业,从办学思想到课程计划以及五年的学制均显示出建筑学科的雏形,并确立了中央美院发展建筑学科教育的明确目标。2001年上海大学将原属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系划归美术学院,同年中国美术学院开办了建筑艺术专业。2002年中央美院向教育部申请设立建筑学专业,次年获批,同期获批的美术院校还有四川美术学院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第一个美术院校中的建筑学院,标志着中国美术院校系统规范的建筑教育的开始。2007年,广州美术学院申请建筑学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同年中国美术学院成立了建筑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将艺术设计专业更名为建筑与艺术设计专业。2009年中央美术学院通过本科建筑学专业评估,成为建筑本科教育通过建筑学专业评估的45所高等院校之一,并是其中唯一的艺术院校。自此,一个集建筑学、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三大方向的综合性建筑学科在美术院校的“大美术”教学格局中得以确立。

  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四校联合毕业设计营“项目发端于2008年,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作为一个美术院校背景下深度交流与合作的教学项目,在参与的院校之间形成一个互为参照、互为影响、共同提高的宏观教学格局,搭建起了跨越规划、建筑、室内、景观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平台。每年的三月到六月,四所美院建筑与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班学生围绕同一个选题开展毕业设计,四所美院的教师组成联合毕业教学指导小组,分别到四所美院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最终以公开展览、研讨会学术论文和出版物的形式将这一教学活动推向,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2013年开始的新一轮的“四校联合毕业设计营”项目采取新的方式,联合教学将围绕主题展览来组织,由策展人提出展览主旨和展览方案,各学校据此进一步深化“解题”,提出毕业设计选题和教程计划,组织教学。各学校提供展品,由策展人介入选择,加以组织。项目结束时,四校联合教学组齐聚承办学校,借“四校联合毕业设计营”展览进行专题研讨,以此改进深化各自的毕业设计教学。

  此轮展览将借助新,以无纸化形式呈现,一方面是基于“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立场,既节能环保,又可延展“展览”的空间与时间;另一方面是发挥美院特点,作为设计研究,探索向有效建筑知识与观念、设计过程与的展览方式。

  【傅祎】:今天我们的研讨会分三个议程,我们想出来这么一个以主题展览的方式组织这么一个教学的交流。

  第二部分,就请各个学校的老师分别介绍一下自己今天的毕业生的教学情况,其实也是对于我们这个话题的进一步的解题和进一步的解释。我们的题目叫做《内外之间》,我们第三部分是讨论,对各位学生的作品都可以发表一些见解和看法。

  第四部分我们可以做一些交流,可以跟传统院校之间进行交流,也可以各位老师和各个学校都有作品上的交流,也可以跟国外的学校交流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应该是对我们今后几年的联合毕业教学怎么做,在哪些角度进行调整、或者哪些方面有一些深入的交流,我们可以交流一下意见。

  我们这个毕业设计交流没有做的很铺张,一直想围绕教学来做,大家希望有一个持续性的话题和持续性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展览和通过研讨得到的这个,是能够作为一种新的开始和新的一个起点,这就是今天开会的目的。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教育一直在工科院校,真正在美术院校进行建筑教育是在二十一世纪在开始的,在美术院校开始的建筑教育使我们整个建筑教育的格局呈现一个多元化的状态,有这样一个历史,2000年的时候是上海大学在建筑工程这一块的建筑系,划归到了美术学院,中央美院是2003年开始的建筑教育的雏形,我们做了10年的探索以后,在02年向教育部开始进行申请,申请办学。03年的时候四川美院和中央美院开始了建筑学的办学,03年我们和城建院合作进行办学,广州美院是08年开始的建筑学专业的教学,10年成立的建筑艺术学院,大部分美术院校是艺术专业。

  我们四校合作是08年开始的,上一轮的四校毕业设计教学对一个题目或者几个题目共同进行建筑设计教学,相同题目的设计,主要是形成学校和学校之间的互为参照,看看各自在教学上有什么不同的侧重。这次的毕业设计教学,美术院校的教育设计的检查,都是从展览开始的,从展览起头、领头进行毕业设计的检查,可能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角度。

  建筑教育或者建筑设计、建筑史原来常专业的一个领域,相对来说对的距离是比较远的,建筑的属性更多是工程和技术的属性,这几年国家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些发展使得建筑的教育向文化发展,向输出的不仅是建成的建筑,尤其是一种价值观,或者是一种言论,或者是一种建筑的思想,看到很多建筑师和艺术家一起合作做文化的活动和事业,拍卖行拍卖了建筑师的模型等等,这是一种趋势。在教育领域我们怎么去探索,通过展览的方式看看我们有没有一种最有效的向传递我们专业的思想,包括我们专业设计的想法、概念、过程和结果,以一种更能接受的方式来做,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属性的时候,我们如何输出,我们希望通过在这个毕业设计的过程当中,能够让学校来接触,这是一个展览的考虑。那么展览的另外一个考虑,这次用了无纸化的方式,这是一个原因。同时希望是可持续的、节能环保的,不要每次展览以后有扔掉了。那么以这样一种形式来展示的话,使得我们展览的时间和空间都被拓展了,而且在其他的地方也可以进行展览。

  关于展览主旨的“内外和之间”这个话题实际常的,我们是不是可以讨论学科与学科之间,包括选题里面有建筑、规划、室内景观都有,同样一个学科内部的各个方向之间,包括设计和表达之间,包括新和旧之间、传统和当代之间,这是有很多一对一对的关系是可以来做讨论的,这就是一个的话题,是不是我们后面几年都可以以这个话题再做延续,相信四年下来以后我们的和话题的积累,会形成一些、或者形成一点点观点和一点点立场。这是设计展览教学组织的一个出发点。我们四个学校交流之间也不是很多,我们就借助学生的毕业作品,还有各个学校老师的解释,来更深刻的更有自己的角度来为自己展览的主题做一下阐释。

  科林罗,通过分析现代绘画与现代主义的关联,虽然这个理论提出有50多年的历史,但是对建筑设计方法的探讨,以及建筑教育仍然有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所以一张画、一个美术馆的命题,也许就可以从这里展开。

  马远是南宋四大家之一,我选的这张花叫做水图卷,一共有12卷。通过形式表面旨在反映出南宋的思想意识,水波烟云虽无长形,而有常理。

  我们从水图卷中,可以发现水风天石鹤元素等呈现了出来,也就是指的是形式和意识,可能是一种关系。在水图当中的一些构图,马远使用了一种更加隐讳的方式来表达。然后我再通过分析马远水图卷的绘图手法,南宋时期他对绘画史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他将绘画的远景和中景通过渲染的方式,使画面的远近关系层次更加趋于丰富,给之前五代的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周边主要以年轻人为主,主要以培训、研发、以及部分居住商业、配套等等,区位位于张家湾西北面,通过一些对画作尺寸的分析,包括一些任务书的设定,然后决定美术馆的真正的规模。

  设计实在通过一个两千平米、三千平米范围内的建筑,流线的设定使得对人们在空间使用上产生丰富多样的变化。

  主入口位于整个美术馆的东南方向,人进入美术馆之后先是门厅,然后门厅有一个暗示,在没有达到主要的展示门之前,对门厅有一个暗示,然后进入展厅一、展厅二,然后展厅四,然后是楼下的多、浏览,休息空间。

  这是美术馆的空间层次上的一些考虑。这是入口、然后是展厅,最后是内院,形成一个空间层次非常丰富的美术馆。

  这是美术馆的主入口,希望通过空间层次的变化与马远的绘画找到一定的关系。这里是一个主要的展厅。这是公共活动空间。

  在美术馆的北侧还有一个入口,是针对城市可以的,一些功能上的设定是多,包括还有一些图书的阅览等。

  【上海大学学生】:大家好,我是上海大学08建筑系的学生。这是梵高所画的《星月夜》,现在典藏在大都会博物馆。体验了他的画作中经常使用的颜色,我几次对这幅画中比较有特色的旋转的笔触进行了分析,梵高的旋转的笔触是他很有特色的一些表示,这是我对笔触做的一些思考,我通过对于他笔触的分析,运用一些简单的模型的帮助做了一些形体上的分析,包括对自己今后设计方向的一个分析。我得到的一个结论是梵高将所运用的一条直线,他通过扭曲、变形,使这条直线产生了一个视觉上的螺旋的效果,围了一个圆圈,将三个不同的圆在不同的进行了重叠,这是我做的简单的一个带着螺旋式的美术馆。

  相对较为安静的区域放在地下一层,图书馆以及一些研究学习的部分,放在了地下一层。这是美术馆的主入口,进去之后是相对于围合的一个展厅,周边放了一些配套设施。二层是比较大的内和外两种概念的展示部分,因为我做了四个天窗直接通过屋顶的采光,二层是没有楼板的,自然光可以从顶采光采到一层,这是一个台阶式的向上走的可以达到半展览、半流线的一个空间,因为美术馆建成后可能会有一些雕塑作品,因此我考虑到将一些比较好的展览品通过自然光可以达到很好的展览效果,通过不同的方法可以达到屋顶花园。橘色的是比较常规的一些交通流线。这个位于张江高科,距离地铁站步行五分钟的距离。这是美术馆内的一些雕塑,以及周围的一些状况。

  地铁站位于这里,然后有两个公交车站,主要的人流是通过这两边涌向这一边绿地。这是主要的沿街的商业区域。

  绿化的分析,因为周边有很多小区,以及商业住宅。这是公园已建成的美术馆和一条长廊,这是公园水域的分析。美术馆的选址是在这个。这是我分析原美术馆和我设计的美术馆的交通流线的分析。

  这是我从一张画开始,先是分析画作,其实用做模型的手法,为我的建筑语言。这是对自然光的一个分析。

  应该说四校合一的毕业设计对几个学校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是第二次参加这个活动了。每一年我们的观念都在不断地更新,然后对设计的理解也不太一样。我们今年拿到题目的时候,教研室也开始进行讨论,这个选题怎么来定,最后我们决定由9个老师共同带几十个同学,之所以会选择9个老师,就是因为希望内外这个题目理解起来更可能是一种跨界的或者是多文化的一种方式,那么它也取决于每个老师不同的专业背景,或者是一种不同的建筑观念的理解,那么这些建筑观念可能会影响到学生,也可能会辐射到我们的思想来。这次选派来的,有单体的,也有场地设计的,它辐射的面会有建筑单体的设计,比如说生态聚落的整体设计,甚至城市新区的、地块的设计,还有商业建筑的设计,之所以会选择这样多样的题目,也就是希望我们的毕业设计更能够对学生来讲是一个触面很大的东西,他们学了五年以后,有可能毕业设计,不会遇到这样的机会,就是更的更随心的一种发挥,把自己五年当中感受到的建立起来的建筑观念的一种表达。

  我们对内外的理解,时间内、时间外,以时间点为界限区分内外。空间内、空间外,经过一些的面或形体区分空间内和外。根据不同的社会属性区分内外。这是我们对内外的理解。

  将空间融汇在一起作为我们这次设计的主题,因为我们小组在大连小窑湾国际商务区内湖规划方案中,提出缝合这个关键词。消除商业与文化之间的矛盾与界限,这是我们设计的中心。根据用地条件将五个不同功能的商业区域,分别采取五种不同概念设计手法,关键词分别为破碎、生长、消融、模糊。

  经济指标,将它分为五个商业板块进行设计,一个板块是办公、零售、商业,它的主题是破碎,将建筑体量用消融、破碎的手法来解决大型商业传统和现代的分布模式。

  会所区前面是酒吧街。酒吧街,也是将传统建筑的符号与现代建筑功能进行融合。以一种后现代的设计手法来贴近设计主题。

  我以消融的概念设计酒店区域为例,在商业驱动和表现意识的下,商业项目往往过度设计或者模仿国外的建成案例,绝大部分建筑过于城市化、缺少自身的语言和文化,为了突出建筑的个性、差异性、文化性,应当挖掘当地文化和周边的,贯穿其中,就建筑而言,重要的特征是自然状态,使建筑与周边的结合,尤其以消费为主体的酒店建筑,应该体现独有的文化氛围,其中以周围的融合便是最重要的突破口,酒店应该深深地根植于自己的,给消费者独特的体验和享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基于酒店和的研究,酒店区域规划建设设计的核心任务,针对这个项目,度假酒店预场域的融合,酒店内外空间的融合,视线的交融,建筑与融合的设计和方法等都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探索设计方法,解决商业与文化的冲突,最终回归到内外探索的当中。

  这是一个大连的城市新区的地块的设计,其实这是一个身体,他们在做的时候也是尽量结合场地的特点,还有他们需要表述的一个建筑观念来进行设计的,因为这是一个新的地块,所以对本身设计的应该是最好的,那么设计就反映的最直接的就是自己对建筑空间的一种理解,这个大的城市地块是由四个同学来完成,他们很快就在设计当中找到自己的一个角色定位和空间定位有问题,刚才汇报的这个同学他做的是酒店的设计,他把整个城市当中的这个地块,把它作为一个消融的酒店,把它分成几个大的区间,尽管上有的建筑有传统形态的,在空间或者功能的定位,做了一些更符合当代的一种消费模式或者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后面有一个同学做的是会所的设计,那么通过景观的植入,甚至一种庭院的打破,来表现他对传统院落空间的内外的阐述。

  【杨一丁】:作为四校联合毕业学校的新面孔,我是一位老师,我简单介绍一下广美的情况。那么之前的一轮是由现在的副院长,他带领一些老师和学生,专门针对由各自四校轮流出的主题场地进行设计的,针对四校的联合设计的新的想法,我们也尝试要把校联合设计和我们自己广美本身的毕业设计做一个新的调整和尝试。

  那么我们认为对于内外的理解,可能换了另外一种方式。我们认为毕业设计作为艺术设计本科教学周期的终点,既是终点,也是一个起点,它是一,它联系着我们学院内部的教学和一些研究的工作,到了这个节点的时候,它直接面对社会的用人也好,或者是学生寻找工作也好的外的概念,所以我们把毕业设计当做一个特别突出的节点来对待。

  同时对于我们教学内部的思考来讲,既是反映了我们的教学面貌和经验,同时也是我们未来教学方向和策略制定做一个总结。我们对四校的联合设计的环节,我们特别重视,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比较,带给我们很多的、开拓了一些思。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2010年成立了我们这个学院,现在这个名字进行了改动,叫做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以“艺筑集成,思行并重”为核心创新,我们还有装饰艺术、陈设艺术、陶艺等多个专业组合在一起,我们自认为还是具有先天的优势,可以更加强调或者为同志们提供更多的平台,然后发挥大家的动手的能力。

  我们每天当做一个口号来叫嚷,跟同学们也讲、跟老师们也讲,要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特别要强调工艺和营造的学科特点,然后强调实践的同时要加强逻辑的思考,以及观念的提升。同时特别尝试了这种性的教学模式。

  我们的毕业设计由以下的工作室展开的,包括城市与建筑、室内设计、技术与创意、生态与文化,但是我们的思试图打破我们惯常见到的建筑学、规划、或者室内设计,比较边界分别的专业划分,我们强调的是各自的工作室都有一些独特的关注点,或者是独特的进行设计的方法,或者是切入点。

  我们四个工作室分开以后,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老师的挑选,分别进入到工作室。具体的工作是在工作室里面各自展开。这些工作室平时都是开着门,大家平时经常凑在一起,其乐融融,给各自的看法提供一种交叉跨界的途径。

  因为我们广美的毕业创作要求是从毕业班上学期,四年级或者五年级的第一学期就开始了,那么针对这次的四校的联合毕业设计的题目,我们内外可能有一些错位,我们自己内部的毕业创作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在学生做毕业创作的中期我们有一个考核的环节,这个时候我们每个工作室里面选择了两名具有代表性的,或者比较突出的,或者是完成度比较高的,或者表现比较有效果的,把这样一些学生的作品选来参加内外之间的联合设计活动,同时让他们在主要的主题基础之上来回应,就是在它的设计当中进行回应。我们最初的来源,有一些工作坊,还有以前一些联合设计的课题,还有一些项目,还有国际项目的课题,还有是依托国家和省的课题基金的项目,比如我们其中有一个是广东省的课题上展开进行深化设计,比如说我们老师的研究课题,对于学生毕业班的层面可以起到激励作用,或者是获得一些探索或者是想法,这样的题目也会从社会实践中拿到学院的教学中来。一个是我们原先的想法,包括我们最后达到的结果都是很统一的,对应了学生和老师的专业兴趣,同时激发了老师和学生教学相长的热情。

  整体从课题的选择和关注的核心,都是城市的问题,日常生活的品质提高,的文化的内涵的挖掘和表达等,这些都是一直以来我们这个专业从设计建筑学到风景园林,我们还是一直这样的一个关注点。

  那么我们不是特别强调最后的结果成为一个评判标准,更多的是强调这个过程,大家关注的点、切入的角度,以及各自不同的解决方法和手段来进行交流和对话。

  这里有一个过程,有实验性、有性,我们反对依赖灵感和简单模仿的方法,我们非常反对,要么就是等待灵感,要么就是找到范本加以临摹,我们特别鼓励或者鞭策学生去寻找,要求个性鲜明的创作方法,那么通过这种方法来带领或者是引发创新。

  除了我们本校或者本专业自己的老师参与和组织和控制这个教学过程之外,同时还要多引领跨专业的,比如说工业设计的老师,以及校外的建筑方面的,或者是从事这方面的专家,或者是业主,有的是用人单位来参与评图和交流,这个过程当中可以模拟实验和的氛围。

  那么也是受到四年以来多校联合设计的展示,包括操作和过程当中的,从学校到老师到学生到家长的期待,还是希望能看到毕业展览,我们还是鼓励大家用传统的二维三维的表达,逐步地开始实用新型视听媒介呈现设计的结果和内涵,从去年开始我们尝试为每位同学收集作品,不一定是优秀的作品,每位同学人人均等,收集他们的作品和个人信息,把他们的作品编制成册,给社会、家长和方方面面的人士,一方面是推荐学生的能力和就业,同时扩大和延伸推介教学,和师生专业面貌。我们还是多方位地参加展览、以及很多的受众,包括晚报、日报、等方式,尽可能在社会上进行宣传,我想可以有助于所谓的建筑与设计有一个比较专门的或者专业性很强的、带有封闭性的特点的这么一个领域,能向更多的进行。这是我们教学的一些思。

  那么这位同学是做了一个信息建筑,是数字化信息的方式,他们选取的是广州的CBD,他的指导老师是由我们那位年轻的专攻信息建筑的一个女老师,已经参加四校的合作很多年了,还有一位来自于荷兰的女老师,这两个女老师指导这个小组,荷兰的那个女老师是做广州的小蛮腰的电视厂的太太,同时她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建筑设计师和教师。

  针对当下城市发展过程当中的对于能源的消耗过大,以及建筑更新过快,针对这样一个突出的矛盾,针对如何去节省和控制资源的这样一个尝试。那么这位同学他就向自然去学习,学习那些植物的分型现象,引入到建筑设计思里面来,然后运用一些比较先进的计算机的技术,去尝试做一种新型的高层建筑的空间形式和外表皮的相互的关系。他的思,就是对于高层建筑,通常我们说不能生长,做起来只是一个塔楼,只能在里面做一些内部空间分化,他认为可以通过像植物分型的方法来学习,内部空间膨胀的需要,在外立面的膨胀做一些新型的变化。我觉得他空间了塔楼内部的空间的处理和组合的面貌,同时他用的这种方法也确实塑造了一个新型的建筑形象。

  同学们在制作的过程当中,我们也要求他们不断地用模型,从一开始就使用模型来进行研究,在两到三个阶段过程当中不断地修改模型,配合计算机的设计技术,从而逐步地推敲和完善自己的设计。

  这位同学和刚才的那位同学我认为是形成了反差,如果我们认为那是比较高技术的、或者面对未来的,这个可能更多的是从传统中,或者是一些工艺材料的过程当中获得灵感。这位同学很有意思,他的祖父、父亲,起码在全国、至少在广东省是很有名气的雕塑家,所以他从小受到这样一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一直习惯于和泥土、钢丝、玻璃,玻璃钢、沙子等等等等这种雕塑性的材料打交道,所以他在一到四年级的设计学习当中,也一直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所以在毕业创作当中,他依然选取了用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的或者传统的设计材料,来做建筑形体和内部空间的挖掘。他的选题,是他祖父汤鹤先生的雕塑博物馆,在这当中他解决了几个问题,对于水泥、玻璃钢、以及木头这种材料的认识,以及三种材料结合在一起,对内部表皮和空间形态有哪些可能性。另外尝试光影的关系,来表达建筑内部和外部的相互穿插和融合。

  我们现在看到的影片,实际上是在一个比较纷乱的教室里面,用一盏台灯,还有单反相机的组合拍摄而成的,我觉得很有诗意。今天我们已经逐步忘却了,尤其是年轻学生逐步忘却了,以纯手工的方式雕塑的造型手法来设计建筑的一种取向。

  我们工作室是傅老师领衔,我和另外一个老师是辅助,我们今年的选题是内外之间的主题之下,又加了一个副标题,叫做微建筑、微城市,第一是从微观的角度切入一个城市细节,用一个具体设计回应一个城市现实,强调从一个具体的点向发散的一个状态。现在每一栋建筑对城市来讲像一个细胞一样,我们希望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去激活一个城市,希望构成一个新的城市关系,形成一个新的细节。

  微,当然有尺度概念,那么在一个建筑之内,强调的是由于它的特殊的尺度所造成的一些特定的设计策略的不同,那么在一个限定比较严格的区域之内,那么它的空间设计采用的方式有别于传统的,比如说像室内的界面,设计更多的是考虑它们的相互关系。我们希望毕业设计,采用大量的模型推演的方式,我们认为模型可以更细微的反映一个场所,人们对这个场所的感受。这个过程当中,同学们很累,做了大量的分析。

  由于全国的各大城市的高速发展,旧城区被普遍的挤占、萧条,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选择了一个的四合院的一个片区,这个区域不属于25片区的范畴,而且确实在这个场地当中存在着很多的重建的案例,或者新建的案例,我们希望以这样一个视角,探索四合院和现代和传统的关系。我们进行的调研,第一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一个案例研究,通过一个案例找到他自己的兴趣点,跟所在的周边的,周边文化的一个相互连接。第二就是对于现实场地,可能有很多同学会去很多次,去做一些问卷调查,去做一些列表,然后考察不同的人群。然后就进入基础的设计阶段。

  这次微建筑的题目叫做宅院间。像刚才韩老师介绍的那样,我们这次的毕业设计选在东城区的一片未受的四合院区域,这个区域有一些历史因素,还有一些社会的演变,使得这片肌理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我选这块在东南角,在东四十一条,大概宽20米、长50米狭长的一块,这块其他三面都有其他四合院相邻,所谓建筑立面就只有南面。这是胡同的一些现状。街道非常拥挤,建筑密度常高的。因为处在这么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块,我们对传统四合院有一些解读,我是从一个比较传统的平面看起,如果把它的黑色当做传统意义上的室内,白色当做以前意义上的室外的话,那么黑白图常清晰的。我的第一个观点,传统四合院的黑与白,宅与院的分级常分别的。

  第二个观点,院与院,宅与宅,具有等级差距和中的。四合院发生和演变的社会关系是相互连接的。时过境迁,在不断的社会关系下,在旧的地址上建一个新的建筑的话,我们的态度会是怎样的。我想有一个弱化态度的条件,用非中,尝试着替代种新型。

  这是第一层的均质,从黑和白的等级之下,加入更多的灰色空间,使这个建筑由不同灰度形成的肌理化的建筑。这是一个最早的意向模型,这个模型是想探求在平面化房跟院之间的组合、以及渗透关系。这是纵向情况下,房跟院的组合性。然后选择其中一组做拓扑化处理,将模型的尺度放大,然后继续探讨黑和白之间的类型化的处理,最后确定了方案。

  因为新的构架不仅仅是一个结构上的构架,更是一个空间层次组织上的架构,于是采用这个构架就会产生大、中、小、极小的空间类型,这种空间类型针对不同的功能使用需求一一对应。

  然后新的构架在传统四合院区的空间结构上,更多的是水平层面的渗透。会在斜向关系上会有新的尝试,于是在曲线上会与众不同。

  从黑跟白之间增加不同的灰度处理,在这里展示的是以一个空间单元为一个演示,从而说明不同灰度是如何穿插在一起。

  首先这个区域,我定义为白的空间,其实也就是一个没有顶的房型的院落,接下来是一个浅灰的空间,使它的灰度逐渐降低。这是一个中灰的空间,它有顶,但是对面山墙是打开的,是半、半室外的空间感受。深灰的空间与之类似,有一些格栅化的处理,灰度逐渐降低。接下来是黑的空间,开窗、通风、采光,只是在斜向的窗上来取得,就是类似房跟房的一个感受。在传统的空间,会增加不一样的灰度,在平面上会出现这样的一个效果。

  接下来我跟大家看的是关于前面公共空间的一些设计,这是客厅的空间意象,内和外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模糊的。斜向的开窗,会使得垂直方向的人会产生一些交流。

  这是二楼的类似巢穴的空间,使用者待在其中会与天公产生对话,同时会跟下面的人产生一些交流的可能性。

  【王海松】:我们四个学校在一起做联合设计,最怕的就是做着做着大家都像了,今年是新的四个学校的第一轮,我们看着大家做的都很鲜明,大家都有一个新的呈现方式,我觉得是比较可喜的,我们做联合设计不是为了求同,而是为了求异,我们自己也在不停地更新、变异,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品质,希望大家保持下去。

  【王平妤】:我有一个体会,我们的学校在搞毕业设计的时候,老师就邀请了用人单位,就是设计院看我们的展览,有一个院长的话对我的感受很深,他的儿子在国外做设计,回来之后看他爸爸做的东西,就跟他爸爸讲,他说爸爸,国内的设计师感觉分成两批,一种就是像你这种的,就是工程的这种,另外一种就是我喜欢的那种,观念性特别强的,他也看他们学校做的毕业设计的东西,已经有学生开始用3D打印机打印模型了,可能一台要几十万吧,国内的很多设计师,像你这样的工程化,特别的严谨,但是我不喜欢你这种,他可能也代表了一部分年轻人的观念,我有一个感觉,包括我去看重建工的,他们和央美也搞毕业设计的展览,给我的感触就是他们的东西,从展览的形式而言,可能并不会那么地吸引我,当然他们的东西也会非常地扎实,然后工作的量也会很大,甚至他们做大比例的平面图,然后做到很深的程度,但是我觉得我们的毕业设计,不管我们四个学校的主题,还是呈现的方式,或者是老师引领的方向是否一致,或者不一致,但是我觉得从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希望的就是你呈现给大家的不仅仅是一堆图纸,更应该是你个人强烈的建筑观念。像这种在本科教育阶段的建筑观念,有可能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从业的一种东西,那么回过头来再看我们社会上的一种感觉,为什么中变得越来越丑,或者是感觉很多做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就有可能我们的很多本来在学校里面所主张的一种梦想,或者一种思维、或者一种很强烈的观念,会到社会上慢慢地就磨的没有了,回过头来反思我们的本科教育,可能就应该是一种前沿性的东西,哪怕做出来的东西哪怕过于天马行空,或者有点太异了,就应该不是对社会观念的一种趋同,或者亦步亦趋的表现,应该是一种的思维或者一种观念建立的阐述。或许在呈现的作品当中,有参差不齐的东西,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所主张的,有一些东西可能是我个人而言,我可能不太喜欢,或者并不会去主导的一种方式,那么回过头来说我们平台的建立,其实就是让大家看到各种各样的建筑观念在里面的一种碰撞,哪怕有的时候会擦枪走火,或者有的同学做的很平淡,或者有的很偏重于工程化的,刚才给我的一个感觉是每个学校的特点是比较明确的,在这种明确的特点之下,怎么样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式来发展,也是在带毕业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每个老师去思考的一个东西。

  【韩文强】:正好在那个地块要做一个会所,设计的功能是完全符合要求的,是伴随着设计要求来做设计的,在我们这一届是属于型的类型,他是关注如何创造一个符合东方特点的当代生活,一种居住生活,它的房子本身可能是在肌理上跟周边建立一种联系,比如说公共服务设施,或者是有关的一些设施,从这个层面去考虑的,会有一些更多的联系。

  【央美学生】:因为传统的四合院跟中国传统礼制是有关系的,过去传统的是要求尊卑分明的,在这种条件下,四合院从院落到房间都有明显的特质,转到现在的社会我们是越来越平等,越来越开化的一个社会条件下,我觉得空间要对现代的社会有一定的反映的,我觉得有没有可能用一种均质化的,非中的态度对待这次设计。

  【傅祎】:他最初的想法就是做了一个抛面分析,除了黑白之外还有一些可能,就是大的抛小的,开始就是抛面开始的,实际上就是关系的策略,空间之间的关系可能会有哪些个策略,他就一直在这方面讨论,各种策略是什么样的,这是他最初的灵感,特别可贵的,可能是天赋。我觉得我们老师在过程当中主要的几个关键点的把握,一个是院落的黑白层级,这是我们帮助他、希望他提炼的,包括几个观念,希望他表述的能更精确,黑、白、灰的层级,以及空间的类型,这部分是我们帮着做了一些指点。

  我们可以看到最初的时候全是合在一起的,后来中期要放大模型的时候,就讨论它的结构的可能性,至少是在真实结构上的意象是对的,然后在模型结构上是可行的。针对一些节点进行讨论,我们花了很长时间的讨论,把整体的一个方块切分成六个组合,在六个组合有形成了结构的单元,然后一下子就发现了光线的变化,像白色的、像屋顶形的,其他的都是他自己做的了。

  【韩文强】:前期的部分是属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就发现一下子思维拓展了,有很多东西想要去做。这个阶段我觉得是最快乐的阶段,这个阶段我们是推着他往前走的,到了一个阶段的时候,抛面怎么转成平面,可能有无数的选择,这个选择的下面还有选择,一定是这样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其实很多的时候不是直接给他一个答案,是告诉他有这些选择,但是这个过程当中,他做了很多很多的模型,我认为对于现在的这个尺度来讲他有了一个最好的反应,这个过程对他来讲比较痛苦,基本上到最后一个阶段,我们已经开始逐渐向后淡出了,他已经开足马力往前做了。

  【沈康】:我觉得非常难能可贵,怎么样把握学生在纯粹的空间语言上的想象。怎么样把自己的毕业设计当做一个作品,我觉得他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在语言的教学上,我们怎么样去把握呢?

  【王平妤】:说到空间语言,包括我们的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的时候,也会发现一些问题,有的同学做着做着就做偏了,感觉专业不再是空间语言的研究,不再是空间的设计,尽管是提倡多元化、可能是跨界的一种思维,但是学生纠其最终的本质,还是要学会把握空间,包括做景观的,开始去做效果图、包括视觉上所谓美的一种状态,回到课程的把握上,包括我们自己也在,最终把空间这个东西最终落到本质来,不管题目最终怎么样多元化,最终做的还是空间的设计。

  前段时间有一个美国的美术学院,也跑到我们这边进行交流,也看过他们学生的一些作品,他们的学生作品就感觉非常多元化,不仅仅是一种空间的设计,还有可能是社区网络,甚至和空间的一种关系,包括内容枝系特别多,可能触角更深,在本科这个阶段可能触角稍微收一下,学生都是围绕本科生来业,不管是规划层面、还是城市设计层面、还是单体设计层面,都是集中于本科生的阶段来课。

  【傅祎】:我发现可以讨论实验性和职业化,就是你在平衡你的实验性和职业化之间的感到,每次都是上大的同学的作品都常深入和全面,相对来说,像我们同学的作品,有的时候特点会明确一点,也是有些点上会有一些缺失,在学校教育里面我们要平衡,或者我们要重视的一个点,在学习或者教育中强调一种实验性、关联性,还是强调职业化,至少是对结果输出的一种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职业化。

  【李存东】:昨天晚上我是写了一个小东西,是给室内6+1写的,他们也刚结束,他们选择了一个主办方,找了一个学院,我们是那1,选的又是鸟巢,正好我们在改建,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您刚才说的就是一个单一选题,大家都来做,实际上我觉得更加职业化,学生在毕业之前,各个学校之间对同一个课题的论剑,毕业之前的一次演练,大概是这样一个过程。

  几年前我们来听美院的设计,确实是天马行空,很大的一个结构体,小柱子特别细,明显感觉力学的特征不明显,把这个再完善更好。刚才我们看的这些作品,上大的一幅画也好,包括对这个课题本身有研究,对内和外的课题的研究,更适合像美院这样的进行研究,很多人认为设计院就是很工程的,确实也是这样的,我们也试图希望在工程里面找到一种想象。

  最后那个作品我也挺吃惊的,15年前我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我们一个组就研究了一个类似的问题,就是一个四合院,怎么样进行一个空间的推演,怎么样更具有现代意味,然后也参加了一些竞赛。我觉得我非常吃惊,就跟我几年前看到的巨构和小细柱子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每次来都是学习。

  因为今年的展示方式不同,电子媒介的作用非常大。我特别希望如果没有版权的话,可以到我们学院去做一个展示。我们每年都要派人到大学进行交流,他们强烈要求希望到中国来合作,他们把电子版的东西拿过来给我们看。希望拿过去拓展一下我们的想象空间,不要简单的认为就是一个毕业设计,学生的思维的延展和对我们的,也很重要。

  【王海松】:其实四校走到现在,我觉得央美越来越偏技术,其实是一个相互在往对方走的过程中,缺少点什么。可能也跟央美老师的配置和社会的接轨有关。我们的老师原来是和工科的,很技术的,现在我把整个系往实验性方面带,确实有一个相互往对方走的过程,这有一个度,千万不要完全走到对方去,把自己的东西丢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有个说法挺对的,我今年参加建筑师培训的时候,给我们介绍美国的、英国的,整个建筑师的教育分两部分,建筑学教育,建筑工程教育,建筑学教育是我们学校给的,建筑工程教育是纽约给他们的,我们以前的教育过于向苏联学校,我们的学生出来就是干活,可能跟着设计院两个星期可能就干活了。然后我们过早的把这棵苗子拔成了一棵树,他以后也长不大了。

  我这两年也看了国外的很多学校,其实欧洲也好、美国也好,他们整个建筑学教育比我们花的时间多,欧洲可以五年拿到硕士,三年拿到一个文凭,然后到社会工作一年,然后再做一个毕业设计,直接拿到文凭。我们五年,其中有一年的课时被浪费掉了,因为公共课。然后我们也怕设计院骂我们,培养的学生没法干活。全国有那么多工科学校,我们为什么还要培养那么多毕业就干活的学生。所以今天四个学校看下来,我觉得各个学校都再往走,广州没有问题,一直是这样,一直是实验性的,而且现在的实验性,我觉得比原来更注重建筑了,原来还是靠图纸、效果图,现在陈老师、杨老师他们带着做模型,然后去拍模型,感觉非常棒,很手工的感觉。其实软件、工程知识花时间都可以学会,前面的营养不完整,以后是补不上去的,不能工作了再来,我想全国没有几所这样的院校,也就是个位数,国外的大学毕业生,即使硕士也不能马上干活的,但是长期掌握的慢,不代表后期的爆发力弱。所以前期我们要多从建筑学以外给予他们营养,文科的、艺术类的、社会学,甚至很宽广的视野,让学生有一个比较高的眼界。即使你以后工作了,新的材料又出来了。

  我去国外的时候,我很喜欢一个学生,但是他根本没法干活,你根本不理解他怎么会成为一个建筑师,他居然还可以拿到认证。我们不能希望学生一出来就能干活,而是在未来十年他还具有创作的能力。

  有那么多学校去培养直接毕业能工作的,我们可以培养那少部分的。我们现在可能跟很多的学校去合作,包括教育的对接,我们也跟一些单位讲,你得给我们一些时间,我们有一些同学在前半年跟不上,但是在后面会非常快速地跟上来,像规范这个东西,我们念书的时候没有人教,但是你如果知道怎么使用工具的话,就很容易了。

  教学的效率很高,有效性很强,我们现在要花很大的力气,但是不能把教学和教育的有效性提高,比如说前面有好的作业,后面有示范,他基本上很清楚,怎么样提升有效性,我们怎么样变成一个更有效的、更持续的状态,可能更多的靠老师个人的精力的投入和关注去做这个事情。

  【杨一丁】:我们提的职业性,是不是专职,会不会太过于狭义的理解为职业、设计、绘图,在我看来其实设计师要解决问题,绝不仅仅是画施工图,我觉得还有跟人家打交道,如果一下子找到怎么样解决问题的方式。实验性教学应该因此而来的。绘图、规范这些东西,一方面是与时俱进的,因为规范从来没有停过。技术和材料这种东西都是因为问题而解决的,不能说学校全部都准备齐,即使我们抱着这个目标全部准备齐了,说我已经为社会塑造了一个全须全尾的人的话,那么学校是做不到的。

  我们美术学院建筑专业,能不能试图把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出口,不要都去做建筑师,可能是做建筑的宣传者,也许就是做一个完全跟建筑没有关系的,但是他受到系统性的、逻辑性的、或者观念性的训练,可能做一些有助于我们这个社会的事,我觉得也是可以的。

  我们以前有一个学生,本科毕业以后我们希望他回来做研究生,希望再塑造他一下,然后让他变成有知识、有本领的一个好设计师,但是他的理想就是要做NGO,参加NGO组织,他去帮别人,然后他就了教,他有他自己的选择,而且他这种选择跟大学教育有很大的相关性,他要参与这个工作,跟我们的教育也是有关联的。我觉得老师可以放轻松点,同样学生也不是傻子,进了美院也好,大家都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有人可能想做工程师似的建筑师,有的人可能就是想玩儿一下,中国现在的年轻学生很多喜欢拿读建筑做一个人生资本,并没有想做这个方面的工作,我觉得大家放下这种,老师们或者这个系科自己的。

  我觉得像四个人说不同四个人的话,然后凑在一块交流,我们形成美院建筑盟,而且是封闭的,我觉得这个事就挺高。

  我觉得这次的展览方式非常好,以前我们都是展板,有点像推销的、街边发的感觉,现在我们用视频的感觉,我们的学生或者老师如果不站那儿五分钟,根本不知道在做什么。通常大家看两眼投影或者摄影,字太小了,大家可能看看就走开了。大家要多尝试一些方法。至于下一年度,我们还有什么要求,大家再谈。

  【徐爽】:我是08级室内工作室的徐爽,我现在要毕业了,然后我没有考研,因为我觉得我已经上了五年了,总是待在学校里感觉少了很多刺激,所以我没有选择继续上学,但是要去工作,觉得好多地方需要的都是很职业化的那种工作。接下来我要干什么呢,是要出国吗,出国没有很明确的目的,不知道出国干什么,然后同一个学位拿下来又不知道干吗,然后想问一下其他院校的同学们,你们大概毕业以后都在干吗,或者你们靠什么东西活着?

  你们作为毕业生,继续在做干吗?还有十年的时间,大概可以发挥自己想象力的那段时间,你们靠什么东西活着?

  【傅祎】:我们这里的学生做毕业设计很投入,疯狂的弄完,然后疯狂的再玩,然后玩够了再想想干吗。我觉得我们这里的学生找工作像找对象。

  【徐爽】:可能我们在学校更多的想美术学院应该跟其他的多做一些什么东西,我们探讨的那些到社会上都没有什么用。

  【李存东】:我给你纠正一下,就是理论导向的问题。包括你说活着的问题,包括你说美术学院,包括说职业跟实验性,我觉得没有芥蒂。就像设计一样,我一直认为设计没有答案,跟数学推导是一样的,我知道结果,我知道前面,然后我中间这个过程怎么验证以后达到那个结果,这个认证是一步步的,你要拿到一个设计题目,你在两个月交卷的时候你不知道你做什么,如果人生我们知道为了什么的话,就没有意思了,这就不是人生了,它实际上是在边推边演的。

  因为它的乐趣就在这儿,设计肯定是没有结果,像老师也在讲,我们实验实际上在试错,走不通你再回来。这是没有错的。

  另外,职业化的线也有很多好的东西,我个人来说,设计院也需要这样的一批人,傅老师讲你要找对象啊,你要找跟你匹配的对象。他说我刚拿这个东西刚要出去汇报,人家说你这个东西没有创意,你赶紧回来。你如果没有过硬的本领,你想画施工图,人家不让你画。现在个人工作室有很多不错的。包括设计院,也有很多藏龙卧虎的。你可以勇敢地往前冲,不要考虑那么多。

  我们的那个文化就是当大师,我现在坐在这里也要考虑学术,院里的战略一个很重要的导向,就是以战略为导向的管理,这个跟咱们基本上不搭调的,设计职业化不是那么简单。在设计院里什么都能干,不是说我毕业了以后我可以到设计院,我当编辑,当什么都可以,但是创造力不能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创造力。

  【王平妤】:很多同学都说我不想找公司,朝九晚五的,我也不想去读书,我读了五年了,我觉得你不管做什么都得有的劲儿,你觉得读研究生是一个很轻松的事儿,如果你愿意做这个事都不是很轻松。

  我有一个朋友,他不愿意进设计院工作,也没有留在高校里面,他出来了,他就去帮农村盖房子,开始的时候是免费的,然后盖了房子之后,很快在当地的上有,然后有来跟他约谈谈这个事儿,后来又去有人找他做建筑,前后的时间不过就是五年以内,就是他没有走那条,他走那条,但是他在学校学的东西都可以用上。我觉得你想去做什么,不一定非常清楚,但是你不愿意做什么,是自己要非常清楚的。

  【王振宏】:我也是学建筑的,我到现在毕业有六七年的样子了,我们学习的时候跟美术院校不一样,我们那个时候都是工科出来的,对建筑不太理解的时候就进入了建筑学的大门,导致我们很多同学并不是真正的特别喜爱建筑,于是就进入了建筑学专业,但是以后可能还有会从事这个专业,我们很多同学都去改行做其他的。我在11年的时候,我跟咱们中央美术学院的学术小组联合在学校做了一个沙龙,当时请了同样是建筑学毕业的人,未来在很多的发展方向有杰出的代表跟大家进行交流的,其中有两位他们都是从本科毕业之后,就作为建筑学的主流进大设计院了,或者自己在一些其他的公司,或者自己去创业了,但是更多的人他们的生活方式非常多种多样的,我的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工作了几年,本身在建筑学的市场非常小,然后他又来到了,进入大学去读研究生了,他叫侯云正,可能有的老师认识他,他就常专心致志地研究咱们中国的建筑师,就成了一个理论方面的研究人士,而且他已经出了好几本书,在咱们业内已经获得一定的影响力。

  我还认识一位朋友,他是毕业,然后去耶鲁读了研究生,我们都觉得他应该是很出色的一位,他确实也很出色,他在很多建筑软件方面使用的非常棒,但是他毕业之后,没有进入任何一家设计院,他自己创立了一个公司,他去做网络游戏设计,他对人物造型的把握,还有游戏空间的把握常棒的,所以这也是他的一种生活的道。

  还有很多人,他们都是毕业之后直接就进甲方那边去做甲方设计师了,我们在做一个关注成长的力量活动,我采访过很多业内的优秀的设计师,当然不是他们所鼓励的一条。

  还有像我一样,可能我觉得我是在设计方面,我不是特别出色,而且我的后来的学习也是偏理论,所以我就离开了设计,我现在做的可以是,我会经常采访咱们业内很多的著名的设计师,然后我还会有很多优秀的作品,能够通过我自己的一种方式,比如说是在中我可以用一个专题报道的方式来呈现,在我们的网页上我也可以用一个专题报道的方式来呈现,用我自己的方式,至少为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来尽一点点力量,其实我觉得这种出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我现在所设想的未来就是建筑这一条,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多方面的去选择。沈康老师应该也认识,就是广东的关鸣老师,也是学建筑的,他在非常出名的出版社做图书建筑,他在广东现在常著名的建筑人。我们的出非常非常的多,关键是你有没有机会、有没有勇气去尝试。

  【傅祎】:其实对于职业化老师们已经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我回过头来说实验性,比如说实验性,沈康老师说不是一个标签,实际上是一个方法、是一种态度。实验性是从科学实验来的,科学实验就是假设一个结论,把一些条件强化,然后实验一些结果,然后反证假设的结论是不是正确,可能是一个试错的一个过程。

  当这样去理解一个实验性的时候,它出来的标准绝对不是唯一的,应该每个人、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命题,或者说学校的命题都是不同的,然后设计自己的假设,然后印证自己的实验,然后说明我的假设是对的。当这种假设和标准不是唯一的时候,我想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坐标,或者每个学校都会找得到自己的坐标。

  每个同学实际上根据自身的资源,自身的潜质和条件来走,最后做这个专业有关的,或者在这个专业内的事情,而且这个专业也在不断地拓展,这是大家能看到的,不断地更新、伸展。

  刚才沈康老师抛出一个话题,教学效率的问题。在这个网络时代、知识爆炸,绝对对我们老师的教学是一个挑战,您如何建立您的权威,这点权威如果没有一种新的方式的话,可能就会崩塌。

  【王平妤】:之前微博上也有老师在说,你不需要帮学生找到这些信息和案例,可能他们找到的比你的还要前卫、比你的还要广泛,比你的还要强大,我们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一种观念、或者自己的一种方法,把信息爆炸量提供的东西融合成自己的一种状态,而不是帮他把这些东西找来让他们去学。

  【王海松】:在这之前做复旦大学的校长,他说大学教育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点燃每一个学生心中的一团火,他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有潜力,而且会有独特的潜力,大学老师最最重要的要把这个潜力激发出来。

  常规意义上认为大学老师是权威的想法,就是我比你懂得多,然后我把我懂得教给你,这个已经过时了,老师懂得多的好处他可以控制局面,他可以定制目标,他可以扶持你,大学教育、设计教育也好,老师更多的是扶你一把、推你一把、提你一把,最难的就是因材施教,根据你的潜力和特长,在不同的时候扶你一把。

  另外,沈康老师说的实验教育,要质疑,要试错,关键一点我们不是不鱼给他,而是要教给他钓鱼,他有了方法他什么都不怕,他可以当院长,我与其教他CAD,我与其教你这个不会、那个不懂,其实应该观察他,然后给他必要的帮助,这就是现在老师该做的事。

  【韩涛】:答案中国古人已经给我们了,第一句话,读万卷书,第二件事就是行万里,这是应该在社会去做的事。我觉得古人读书的时候有一个特点,跟经典联系在一起,所以学校是讨论经典的一个地方,是跟所有的贤哲和人类积累的知识进行联网,然后学校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在解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像朱熹做注释,他通过对经典文献的注释建立他的学说,经典文献、经典文献的注释,还有经典文献的讨论,就构成了学校应该做的事情,我们简单地总结,就是关于知识的生产,我们学校如果关注知识的话,社会应该关注行走,当今社会的特点,就是空间太差异化了,我觉得大家困惑的是不敢定下来一个单位的原因,是觉得你有无数种选择,而每一种选择都有代价。你选了一条之后,还要选择其中的分杈,另外一个同学选择了开始一条的分杈,最后的差异很大。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可以用游学的思来面对今天的困境,我们有多种选择,我觉得3代表着一个多,1和2都是对有限的一个表述,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靠自己朋友的讨论,可以靠自己的经验,在3次左右的社会选择之中,找到自己真正的方向,这就是要试错,我觉得试错的过程,就是把身体连向身份的过程,在大学的五年,是每一个学生在关注自己身体成长的过程中接受来自知识的教育、来自传统的教育,来自朋友和同学的教育,来自于社会权益的教育,这些如何消化成一种身份是一个问题,这种身份有主次、有前后,对于身份的寻找,是对每一个人的困惑,这些困惑引发了很多小说,引发了很多讨论,恰恰是人生最有意思的,因为它不确定,而又不是完全的不确定,我们如何在不确定里面找到自己的确定,这个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学校既然提供的是知识的生产,那么我们个人就是做的实践的生产,从个人的身体最终自己认同的一种身份。

  【林胜】:刚才说的教书育人,其实大家都是在教书育人,其实都是大家的工作。大家在教给知识的同时讲到权威、讲到质疑,讲到的方方面面,实际上我们是在引导、是在思考,我们不是在拿知识压他们,不是早些年的过往的一些方式,用一种居高临下,来教他们必须怎么做必须怎么做,现在是引导他们去思考,要怎么做,要怎么做,这是在我们引导下显示出我们的作用。我们现在的教书育人,应该是引导,而不是。但是也不能说不引导或顺着学生,由他们的去发展,不能完全地去发展,毕竟的成熟等等各方面,我们毕竟年长一些,还是稍微强一些,我们把我们的经验,把我们的想法、把我们所知道的这些知识提供给他们,跟他们沟通,给他们做引导,教书育人是平等的沟通、交流,然后做引导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让他必须怎么做。

  我觉得不管实践也好、学习也好,那么在哪条上都不会轻而易举,但是我觉得做实践,你要有职业设计师做设计对空间的一些认识,建筑设计将来怎么做有一个初步的理解。那么职业设计师会相对的学术也好,不像实践设计师那么胆大,可能更严谨,所谓的工科一些,不管怎么说,都是行走的一种方式,都是在设计上的一种方式吧。

  【杨一丁】:在开题之前、或者开题之后,换一种方式总结,四个学校、四个老师、各带四个学生,去哪儿玩一周、两周,尤其去那些大家都比较陌生的地方,然后空降到那儿,然后四个学校的老师也不知所措,然后学生也不知所措,有没有应急的交流和反应,然后看看有没有什么花样,然后再做设计,我觉得这样比较好一点。

  【王平妤】:我记得以前有一个十校联合,就是把十个学校的老师请到一起做老院子的设计。把西安美院的那个老师给憋坏了,他特别爱玩儿,分别把他们关在一起,分别带几个学生做设计。

  【杨一丁】:我不是说先想设计这事儿,先一块撒出去玩一玩,然后再做设计。或者四校的设计能结束的时候,大家凑在一起玩玩。

  【上大同学】:我对刚才那个徐爽同学的问题有点想法,前段时间一直在看钢铁侠,看到里面有一句话,这个时代可能不允许我们走,就已经奔跑了。我们在座的大概可能都是90后了,在学校里面两个任务,一个是培养自己对设计的热情,还有塑造自己的一个性格,参与到设计工作中,可能要一直持续,可能要经得起社会的敲打。

  【杨一丁】:我还是想纠正一下,我刚才听了那个话比较悲伤,大家争取在这十年内要有很好的创造力,我觉得在十年之内你可能会有很好的创造力。我觉得创造力可能跟身体的状况有关系,但是并不是说随着年龄的递增而递减,这是我个人看法。

  【川大】:我刚刚听徐爽说的我也在想,我之前有好几个同学也出现过这个状况,有一个女生准备去,然后考两次没有过,因为语言的问题,这边考了一个设计院,那边也通过了,就问她要不要签,她一直在犹豫,问周边的人,要怎么选择。我们在周边也不知道怎么说。后来我们给她的想法,然后老师也说,你自己喜欢的是什么,你花三年的时间去,你回来以后要干吗,或者你现在去设计院你要干吗,你到底要做什么,然后再根据你想要的再去做,也可能你踏出这一步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了。我们可能要踏出校门的时候在犹豫,我们到底要做一个设计师,还是再深造。我记得我们每个学校,大学五年中都有一个出去实习的机会,我想问在座的四个学校的老师,就是你们觉得我们作为美术院校的学生出去实习一个阶段,对于我们学生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什么,主要想让我们学生了解到什么,我自己的想法,我学了四年,我不知道我学的东西对我以后的职业有什么帮助,特别是美院的学生好象有一小部分同学,是当时报了美院,没有选择建筑系专业,从动画等等调整过来的,其实刚开始到建筑系的时候,觉得学习很迷茫,不知道我到底到这个专业我要学什么,我以后出去干吗,趁着出去实习的阶段,我到设计院我可能从零开始,经过三个月的实习,可能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我可能毕业之后还要继续学习,或者我到甲方,或者我到研究生的时候,我选择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专业,我觉得对我来说,那个实习可能就是我的一个转折点,我的一个选择方向的人生的转折。我不知道老师安排我们出去的时候的目的是什么。给了一个学期,但是我们只要三个月就够了,大四的下学期,第八学期。暑假之前的那个学期,有的同学可能选择两个地方,一个学校所在的地方,然后一个是外面的。我们实习的时候不用上课。

  【沈康】:从整个建筑学教育来说是一个过程,其他的专业不一定有。国外就是三年学完,然后再做毕业设计。从建筑专业来说,确实需要到外面实习,因为需要了解一个房子从开始到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为什么四个学校拿毕业设计在一起交流,毕业设计是最有结晶效果的。

  我自己毕业以后是在设计院工作的,然后我后来干的烦了,别人对我挺好的,然后我觉得二十几岁挺烦设计院的。我觉得设计院很好玩儿,里面很江湖,里面也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有团队,也有企业文化。

  你们实习的时候,一个要了解专业知识,另外去江湖上走一走,看一看,大家搞建筑设计嘛,看看真正干建筑设计的那些人是怎样的一个状态,这是对大家很重要的。

  对于我们那个学校的学生,有带薪实习的,可以挣点钱的,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经济基础,让他们可以去更多的相对于以前他们没有钱,去不了的地方,我觉得在中国学建筑的学生都是腰缠万贯的,可以到处走走的。我觉得可以利用这个阶段去挣点钱,而且这也不丢人啊,又能干活、又能挣钱,多么自豪的事情,而且把这个钱有、有价值的花掉,其实人这一生就是干这点儿事儿,像姜文说的,不跪着、站着也能把这钱挣了,然后跪着也能把这钱花了,其实实习就是玩、休息。

  【上大】:我觉得上大不是纯艺术的,我们是有理工和艺术的混合体,我们的想法和美院的同学还不太一样,我们都是考虑的先出国深造,还是先在设计院里一下,知道该学一些什么,然后做去学,然后刚上大学,出国非常简单了,只要英语过了,就可以了,比你以后上班了要简单点,他们说去上学,晚点进社会,少一点竞争力,也不想挣钱的问题。还有想先工作一下,知道设计院要什么类型的学生,比如说我在实习的时候,就有画施工图和设计,施工图可能一直在改,但是有结束的时候,但是设计就一直没有结束,可能总是想新的想法,可能做设计比施工图要累一些,我们可能和纯美术学院的同学有一些不同的想法。

  【王海松】:我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工程的建筑师,也没有艺术的建筑师,建筑师就是建筑师,然后要培养这么一个建筑师,我觉得两个口子进,一个炉子出,你工科来的和画画来的我都可以教成建筑师,我倒觉得美术学院以后教点工科的为什么不行呢,所以我想工科的也可以教点艺术类的,我也是艺校的,我们都是学画画出来的。

  我觉得你们刚毕业,不要特别慎重走第一步,只要走出去就可以了,其实条条走罗马,其实你第一步往东走了,你心里往西走了,最后还是往东回来了。

  【王平妤】:比如说建筑系部里面很多的施工图都是极富创造力的那种,所以没有所谓的方案的创作阶段和施工图的创作阶段。

  【杨一丁】:这种提法我觉得很奇怪,什么叫做方案的创作阶段,什么叫做施工图阶段。这都常错误的,这都是对设计没有理解的一些提法。

  什么什么跟随你的本心吧,我特别反对这样说,本心是你通过你面对的一件事情你获得的反应,这才是本心,你没有真正自己想要干什么。

  【王海松】:找个什么地方探险,你这个感觉是对的,国外的教育第一课就是城市徒步,撒出去一天自己走,回来画草图什么的,回来交流。

  就是包括我们的认识实习等等的,你待在上海,其实都没有对上海好好思考过,现在在我们学校推广,每一门设计课,题目可以是虚的,必须是真的,只有是真的,你去考察,哪怕你做个假题目,也会训练你的思考,假如说没有,题目也是假的,那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如果我们可以通过五年的教育,跟人家提出不一样的看法,不一样的环节,我们这个学校,包括我们这个体系的人去探索,可能对我们这个学校会有延伸的效果。

  明天我办的话,这个题目是很好的。具体是用LED屏,还是拿投影仪,还是要根据空间看。央美是根据它的空间布置的。

  【王海松】:我在想明年我们要不要做一个具体的项目、具体的。第二轮不是四个学校做一个,就做一轮,我今年参加同济大学的毕业答辩,我在这个组里面,同济是两个环节,最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做最后的展览,他们院长跟我说,他们参加了两次,每次都是第三名,他们是国内院校的第一名。同济大学非常鼓励联合做,让老师和学生站在国际的这个平,看到教育的问题,因为毕业设计是一个试金石,是对五年的学生的试金石,还有教学过程、教学的试金石,我觉得我们四个学校首先要做下去,但是我们还是要跟他们拉开差距的,不管是展览的方式、主题,包括由这个过程倒推我们的教学过程,让每个学校的教学过程更加鲜明。

  我们要早点做打算,第一回合在央美、第二回合在我们那儿,这是作为一个主标题,副标题我们在想想,还是希望落在一个。

  【沈康】:我们探讨一下,怎么把这个题再收一点,我们将来可能是社会之内、社会之外,体制之内、体制之外,我们明年可以稍微限定一点。

  【傅祎】:选题这块加上一个社会责任,或者调研这块有一个限定。就是不要在专业话题内探索,对社会的一些热点,对一些特定的人群,针对他们的一些设计,或者针对社会需求的一些现象去做讨论,然后具体的场地、具体的这些题目还是由各个学校来出。尤其是美术院校做个课题容易自说自话,我们可以放在这样一个情境下。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