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程媛媛通讯员黄艾娇)应对城市雾霾的“高层建筑核心筒原型”、让每个家庭都可通过小尺度产业融入城市发展的“渗透城市”、会帮您吸收分解有害气体的“微水景生态缸”、小型可组装可拆卸的流浪猫收容站“180°猫舍”……作为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开展的第一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沪上17所高校的100件大学生环境设计类作品,继结束在同济大学为期一周的校内展示之后,5月20日一齐亮相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面向公众开放。
大学生关注现实心系环境可持续发展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用“关注现实”这一个关键词总结了这些优秀作品的共同特性。在他看来,这些优秀作品不仅选题新颖并富于创造性,更重要的是关注现实,并有实现技术层面的思考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在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同时,也展现出同学们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对社会的人文关怀。他建议道,“大学生在整个大学生活中都应该带着创新的精神去学习,同时应该具备入世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善于将理论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一女生梁芊荟关注到的现实问题是雾霾,她联合另外几位同学共同完成的《应对雾霾的核心筒原型—城市空气基础设施设计》获一等奖。她介绍说,雾霾很大程度上是静风环境造成的,而城市中很多边界能源的导风能力被忽视:比如地铁和电梯的活塞效应,中庭和烟井的拔风效应带来的被动通风。她发现城市高层建筑背后,不变的核心筒结构体系正可以与处理雾霾的空间、设备结合,发展成为全新的应对雾霾的核心筒原型!来自于地铁、电梯、中庭、烟井的被动气流携带空气中的污染物,通过离心、喷淋、植被、低压静电吸附等处理,帮助城市应对雾霾。
上海海洋大学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三学生徐奔则干脆把自己的作品——“微水景生态缸”搬到了展示现场,吸引了不少眼球。据他介绍,这款造型别致的生态鱼缸实现了喂食、灯光、自洁等全自动功能,甚至可以两年不用换水,尺寸则覆盖了大至商务楼大厅展示、小至白领办公桌。事实上,他们这一团队已经通过这款产品成功创业,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别小看小小蚯蚓,它可吃掉污水中的悬浮物和生物膜污泥,蚯蚓粪便中的有机物和氮、磷、钾等又可作为微生物食料。蚯蚓与微生物相互协同,可大幅减少能耗,实现污水、污泥的同步处理,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三学生郑雅丹等同学完成的《小小蚯蚓助力中国美丽乡村梦”——面向农村水环境需求的蚯蚓生物滤池同步污水污泥处理技术》,同样获一等奖。
百余件环境设计类作品来自本市17所高校
记者了解到,首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今年3月启动,面向沪上各高校征集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分为“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类,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类,环境设计类,服装设计类,产品设计类,工艺美术类,互联网+文化创意类,其他综合类(含公共艺术、美术等)”8大类别,其中由同济大学负责“环境设计类”作品的征集、评选和校内外展示工作。
环境设计”是同济大学的传统优势,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形成“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以及设计创意与艺术传媒”等多学科交叉共融的发展格局,为此次活动的举办和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支撑。本次环境设计类展示活动的主题为“可持续的城市人居环境”,征集的作品包括“建筑、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类”、“环境保护技术设计类”两大类。
据同济大学校方介绍,自活动启动以来,共收到来自上海市17所高校的百余件作品。经评审专家从前瞻性、创造性、完整性、技术性、人文性、艺术性、实验性和应用价值等方面对作品进行综合考量,共有100件作品入围决赛。其中,建筑、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大类81件,环境保护技术设计类19件。最终有72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一等奖12件、二等奖24件、三等奖36件)。
此次“环境设计类”作品展分为三个阶段进行:5月13日举行校内展暨作品决赛;5月20日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进行校外展示;5月30日部分获奖作品将参加主办方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举办的集中展示。展示活动向公众开放,观众可通过“上海教育”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索票和参观。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表示,此次推出沪上大学生文化创新创意作品展示活动,是为积极推进上海“设计之都”建设,大力营造全市文化创新和创意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展现上海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造就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着力打造校园创意、创新与文化产业园区对接的桥梁。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