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米兰总宋雪峰,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贸易投资促进部负责人胡凡,中国驻米兰总经济商务参赞李少峰,痦子的位置与命运中国馆总策展人苏丹教授出席了本次开幕式。
米兰国际三年展,原称意大利米兰装饰艺术和当代建筑国际三年展,创立于1923年的蒙扎,并于1933年迁往米兰,主要致力于探讨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国际设计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威尼斯双年展、佛罗伦萨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并称意大利三大艺术展。
2016年,时隔20年重启后的第21届米兰国际三年展以“21世纪:设计之后的设计”(21st century. Design after Design)作为主题。苏丹教授代表大学美术学院联合意大利多莫斯设计学院(Domus Academy)以及米兰新美术学院(NABA)共同策划展览“二十一世纪人类圈——一个移动和演进的学校”参与其中,获得了来自全球200多家的报道,其中外媒175家,取得了重大反响。
2019年,第22届米兰国际三年展主题“破碎的自然——设计为人类”(Broken Nature: Design Takes on Human Survival)试图在通过设计对接人类与的关系问题上作出探索,向世界展示设计如何提供解决我们时代问题的新思。苏丹教授作为中国馆总策展人,统筹大学、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组织展览“设计中的意识”参与本届三年展,三校分别从自然、社会(社区)、以及个人(家庭)的角度对此主题进行阐释,并呼应本届三年展总主题。
现代主义和家庭的式微,其根源是对人的抽象。住宅的商品化和消费意识,以及人对公共生活需求的增长,都是造成家庭和社会关系板结的因素。围绕着在意识形态之热潮冷落之后,如何构建人类未来的居所,即如何营造一个个属于每一个个体本我意识存在与身体颐养的“家”之问题,大学组织了七件作品参加了本届米兰三年展。试图通过对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的居住文化和社会文明更迭趋势的分析,对当下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之体察,展望一些新的可能。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展区的分主题为“【乒乓】:城乡社区营造——为我们共同的未来”(Ping Pang: Urban\Rural Community Building for Our Common Future)。城与乡,相生,是人类美好生活的两个面相。两者互相,互相促进,“存而生,克而亡”。如何充分利用设计和设计思维,实现城乡动态平衡,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在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尝试通过一系列相互支持的“小而互联”的设计干预,推动城乡社群(人)、文化(思想)、经济(产品和服务)和(空间)的积极交互。这个过程,就如同打“乒乓”一样,有来有往,知行相资。本次中国馆展出的“设计丰收”和“NICE 2035”两个项目,就是基于以上思考,在城乡两个不同情境下的探索和实验。城乡交互,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展区的分主题为“进退之间的设计——以上海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为例”(Design Between the Forward and Backward: the Case of Chongming Eco-Island, Shanghai),以中国上海崇明的国际生态岛建设为例,探讨设计在资源和反哺自然之间的平衡作用。在“生态优先”的发展原则下,设计能否既提供持续的活力,又使人内心获得长久的安宁?展览力图使观众沉浸在简单而又丰富的“发现”中,从而去重新思考“进”与“退”的古老命题。“进退之间的设计”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视角,也作为维系人类与发展的一种策略,为扼制恶化、保持生态平衡提供了中国的智慧,也为设计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赋能。展览通过自然之进退——鸟类、人之进退——民宿营造、传统之进退——非遗传承、产业之进退——2021年中国花博会等四个部分展开。
本次三年展中国馆由大学苏丹教授担任总策展人,大学、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三个展区各自的分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呼应中国馆总主题“设计中的意识”,并互为关联。中国馆试图通过展览,总结和概括隐性的意识在设计中的表现及影响力,提升大众对“意识“的关注度,并引导设计师在未来的设计活动中遵从自然与社会,改变设计方法,并最终通过设计影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