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环艺设计> 文章内容

张绮曼教授的“三心”与“两意

※发布时间:2018-4-18 18:46:3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张绮曼教授,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始人,在中国首次最早提出“绿色、多元、创新”的环境艺术设计,一直以来十分关注西部地区农民生土窑洞民居传承与,希望让住在窑洞里的农民也能享受现代设计带来的便利和美感。2014年,张绮曼教授主持的“为西部农民生土窑洞设计”作品获得金点最佳设计。视觉中国专访张教授,通过与张教授的一番倾谈,我们见识了张教授对于设计和民生的“三心”——、责任心、恻隐;和“两意”——爱意与美意。

  采访伊始,我提到张教授“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始人”的头衔,张教授则谦虚地说“这个头衔分量很重,由于专业面宽课程教材建设需要有较长的累积过程,我就是干得早。”

  “因爱生恨”这个词向来不只局限于男女之情,而是几乎适用于人类关注的每一个事物。张教授对于设计的“爱意”几乎是无需赘述的。在张教授身上,我们更看到因为热爱而引出的“狠”劲,这样的“狠”,又全是来任心。和蔼平易的张教授,只有在谈到自己专业内的情况时,才会露出耿直果断的一面,采访中数次语出惊人,她坦率谈起学生们的“学艺不精”,甚至直言当代艺术设计中国没有优势,让我在惊讶之余深切体会到一位从业半个世纪的教授对其毕生事业的热爱。

  V(Visual China):我看您的介绍,您上学时以室内设计为专业,后来是有了您的申报,才有了环境艺术设计这个专业,想问您为什么觉得“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必须的学科呢?当初怎么会想到要申请这么一个专业呢?

  张绮曼教授:我觉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大专业,关系人类环境的与改善,也关系到国家形象、城市形象和地区形象。环境陶冶人的性情,全世界都希望有一个安全、美好的环境,这不仅是说室内环境,还包括外部公共空间的环境。室内设计仅局限在内部空间,是人生活的私密空间,当然应该美好,而人类社会许多活动是在室外进行的,室外空间是连接各个室内的公共空间,其地位十分重要。而我认为,中国一直以来对于公共空间的重视程度不够,人们的环境意识相对薄弱。我自己也是在日本和欧洲留学考察之后逐渐意识到这一点的,我的想法与国家当时的宏观统筹不谋而合,于是我回国便申请设立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张教授: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仍然算一个比较新的专业,还需要继续进行教材等专业建设,还不能说很完善。环境艺术设计含括二个专业方向:建筑内部空间的室内设计和外部空间的景观设计。在中国室内设计专业和行业发展较快,景观设计近年来发展也在加速。另外,环境意识已经在中国中得到初步普及,从国家到地方的管理层面,再到老百姓,人们开始重视环境。促成这样局面除了宣传力度和人民素质的提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环境污染,人类最基本的条件已到,人们这才回到最基本的立场,开始关注环境,这是必然的!所以我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很重要,直接关系到人民环境质量问题。伴随中国大规模城市化进程环境艺术专业和行业的壮大和发展特别明显,应当说给中国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

  V: 环境艺术是高等院校的专业学科,很多人自然就会关心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您能否从高校老师的角度给我们分析一下这个专业就业前景?

  张教授: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包含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状况都不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对工作的适应性比较大,能胜任不同种类和行业的工作,比如景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陈设艺术设计、装饰设计、家具设计、环境照明设计等都可以,甚至搞一些工业产品设计也可以……

  现在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队伍十分庞大,全国相关专业设计师有130多万人!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在校的学生,这样庞大的专业队伍界范围都是罕见的。值得一提的是,室内设计在国家产业里叫室内装饰,工程量已有三万亿左右(不包括陈设艺术软饰等)!而且装饰行业还带动了建材等行业的发展,其产值十分庞大。

  V: 咱们回到环艺设计这个专业上,这个专业像您说的结合了建筑、室内和景观设计,学生们要学的特别广泛,我听到一些争议,说这样的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多而不精”,您对这个争议怎么看?

  张教授:要说“精”只靠在学校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得到的书本知识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要做模型并下施工工地实习学习,并在毕业后经过多年工作历练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张教授早年曾赴日本留学深造,据她自己讲,也是在日本学习期间的对她日后从事设计、不遗余力地推广环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超强的环境意识给张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她支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出去看看。张教授说“建筑不仅是艺术,还是技术,是艺术加科学。”谈到如今中国在环境方面与国外存的差距,张教授坦言差距仍然明显存在。国内外考察之后,张教授除了看到了其他国家的先进之处,也意识到了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无限潜力和传承的必要性。谈到这一点,张教授展现了对于环境艺术专业的“狠心”。

  张教授直言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缺少创新没有优势,而现代社会的人们又都太过急功近利。她认为中国在各个行业都没有守住自有的文化,把传统文化丢掉,令人十分。中国的好多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没能保住原生态的意境,不少地方一味寻求豪华铺张,不考虑中国国情,变成了一个个没有文化特色的空间。张教授疾呼“中国城市已经没有特色了!中国城市环境设计得想想办法!”

  有了爱心和狠心的张教授,数十年来对待专业殚精竭虑。除了考虑本专业因素,张教授还看到了客观环境造成的困扰。谈及专业遇到的障碍,张教授还指出目前我国在城市建设部门各级管理人员自身素题,她并不担心自己说的话会“得罪人”,而是坚定地说“中国的资源属于全中国人民和子孙后代,任何人给国家造成浪费和都不能允许。这样的话我们不说谁说!”

  采访中我问设计师的底线,张教授说:“设计师的底线就是和责任心。 V:您觉得作为设计师或者学生来说,怎么把设计这个专业和民生结合起来?

  张教授:首先我觉得,设计一定要和民生结合。现在设计师偏好利润高的高端项目,这是普遍现象,也可以理解。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要拿出一部分时间和经历做民生设计。民生设计是设计师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他们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社会做一些必要的普及的设计,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质量这才是设计师的作用。我们这些教授和大学生开创了为农民做设计的先例,我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人给农民做设计,为他们服务。

  张教授:不能挣钱,当然我们也不提倡设计师在自己都养活不起的情况下全部做无偿设计,可以高、中、低端结合嘛,利用有设计费的项目养活无偿的民生项目。另外一个,我们就是要通过这些设计说明:只要设计足够好,低造价的东西同样能够达到舒适又环保的要求。

  张教授:对于大环境的,我们需要耐心。我算是个性比较“拧”的人,但是我现在已经给磨的快圆了。我也想通了,一个人的力量很小,急不得。只有我们尽我们的微薄之力量,尽量把设计做好,对得起,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农民,就这样下去。我想我们能够。

  见到张教授之前,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张教授为什么会关注农民问题?在我当面提出我的疑问之后,张教授解释说最早是发于对农民疾苦的恻隐。由于专业关系,张教授经常会带着学生深入中国偏远农村,了解当地建筑民居和室内装饰地方特色民风民俗,在许多偏远山区,张教授见到无数农民身处荒山,贫困寂寞一生。张教授说:“见了他们,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有同情心或侧隐,同在蓝天下,但却仍有不少农民世代贫困,生活环境恶劣!我们应该关心农民,应该同情他们,向他们伸出援手,为他们做点什么!”

  正是有了这样的初心,张教授从2009年起就联合中央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服装学院和太原理工大学的环境艺术专业师生设立“为农民而设计”的专题,对陕西窑洞进行调查研究,并通过对窑洞的重新改善当地人民居住环境。2014年,张教授主导参与的“为西部农民生土窑洞设计”四校联合公益设计荣获金点。

  V: 这次您参与设计的为西部农民生土窑洞设计获得2014年金点,您对于自己的这个项目获得这样的项有什么感想?

  张教授:第一,我非常感谢,他们很关心的设计,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学习。这个项目除了金点,还拿了其他六个比较重要的项,得到大家的鼓励和赞同,也是对我们这个方向的肯定。我们当时并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好的结果,所以我觉得还常感谢他们的慧眼。我们还会继续做下去,带动更多人做这样的公益项目。并不是说我们能够解决多少农民的居住问题,我们是作设计做样板并进行推广,让农民看到生土窑洞能够做的很舒适实用,今后不放弃窑洞,不放弃这传承千年的绿色生土建筑。如果市场上全都是“洋”的高价砖房,又农民负担不起,对他们没有意义。而生土建筑不污染环境零排放,不会给地球造成负担,废弃后能回归大地,既节省资源,又安全绿色,完全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在设计上,我们有两点站得住脚:第一,是搞生态生土设计,挖掘中国传统民居设计,传承应用到当代农民住宅设计中,使后的窑洞使用方便居住舒适。另外一个是关注民生,关注中国最贫穷的阶层,最大的,我们愿意为最大的做点工作,也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我不说“贡献”了,就是“做点工作”,真是这样!可以说:中国的几亿农民生活不好,国家也好不了。我们设计师应该为新农村建设出力。再次感谢金点给我们的鼓励和肯定。

  关于窑洞计划,张教授介绍说,“我们做生土,就是要在农民生土住宅的基础上,是想要用低技术、低造价在最贫穷的陕西、山西等黄土高原地区为农民做出冬暖夏凉,环保零排放的现代窑洞住宅,为广大中国农民改善居住条件做出一些样板来。”

  对于窑洞作为课题,张教授还看到了它独特的教育意义。她说带学生搞项目的同时让大家看到并体会农民疾苦,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很好的教育,加上民居调研民间艺术考察让这个课题更加具有了深刻含义。

  经过的窑洞内部布局和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多了现代气息,居住也更加舒适便捷,能够大大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经询问,这样几近完备的空间内外整体造价一户十万元左右。张教授过去共在两处,每处会在村内对十几户窑洞进行设计。这样的造价农民能否承受?仅有的是否能够切实改变当地农民的居住生活质量?面对我一连串的质疑,张教授详细解释说:“我们的窑洞项目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广,给农民提供一些样板。中国贫困农民数量巨大,我们不可能每家每户都亲自,只能是做好样板让农民来参观,继而主动模仿实施。今后我们还是会继续做窑洞,因为窑洞很节约造价,又没有污染的,特别环保,即便是被、被废弃,所有建材也都能全部还原大地。我们是从生态、绿色设计的角度去搞这个项目。”

  说起张教授跟窑洞的“”,还要说回1995年,当年张教授在IFI世界设计联盟大会上就介绍了窑洞。

  张教授:我们想把平遥县的横坡村整体都进行和,农民住宅和公共设施,以及新横坡村的景观设计,使横坡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生态新村落。

  张教授:现在那里有几百户。我们已经给该村作了初步规划,所有人家按照地形等因素分成不同的板块类型。窑洞住宅之外还有不同类型的公共活动空间,文化设施。当前我们主要工作是要把现代化的生活设备引进去,比如说厕所浴室,有上下水和好的设备让当地农民能够洗澡和卫生。

  这个项目深入以后发现里面涉及的问题还有很多,还有民风民俗,技术,艺术层面的挖掘与传承,需要设计师们深入调研与设计。

  V: 我生活和工作中接触到建筑设计的人好像男生偏多,可能是因为建筑行业对于女生来说是体力和心理上的挑战。

  张教授:下工地是应该的,你不下去怎么会掌握第一手资料、解决第一手问题?一定要走出去!我经常鼓励设计专业的女生,因为女士对生活的观察更仔细。设计的基础就是要对生活有观察,有经验,发现生活中使用的问题,这一点是女生的长处。加班也好下工地也好,不算苦,毕竟和重体力的劳动不一样,女生完全可以承受。现界的室内设计行业中都有许多优秀的女设计师,这就说明这个专业很适合女性从业。只要用心干,就可以干好,我的体会是:知识是积累的,能力是锻炼的,一分投入就有一分回报。

  张教授说中国传统里真的有好东西,需要特别关注,不能放弃,不能把传统丢掉。与世界接轨不能丢掉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不要传统,我们就没有界上的立足之地,我们将一无所有。一个民族没有了文化就会,所以我们要保留传统并传承发展。采访之时,张教授带领自己工作室正忙于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内“天之圣堂”和“明堂”的室内设计工作。

  洛阳市人民在“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中提出建设两个大遗址园区,其中之一是对隋唐洛阳城宫城核心区及中轴线进行重建,逐步复原展示盛唐时期的标志性建筑,再现盛唐洛阳风貌。“明堂”作为一处展现武则天时期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室内设计是担负着时代及历史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这一项目,正是由张教授主要负责的。采访中张教授拿出自己为这个项目亲手绘制的图纸和唐风传统装饰图案,略带自嘲地说“我现在七十几岁,还画得动……” 在采访最后,张教授感叹:“窑洞文化是珍贵的民居遗产,很值得传承。”张教授是深谙其“美”之人。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