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句话,“她们了中国一半的美,却低调得让疼”,说的是中国的几处绝美自然景致,其中就有茫茫林海塞罕坝。近期,中央及各地集中报道了两件事情。一件是塞罕坝55年造林植草,最终实现生态与效益双丰收;另一件则是祁连山自然区因眼前利益而造成局部生态严重。两件事情一正一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件事情相比,有着天壤之别,正所谓“有比较才会有鉴别”。经过55年的艰苦奋斗,几代人把不毛之地塞罕坝成112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建成了一片奇迹般的凝翠之地。不但让塞罕坝人过上了美好生活,而且铸就了一道的生态屏障,使的沙尘暴越来越少光顾京城。当然,塞罕坝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的生态经济总价值已很难用具体的数字形容。但塞罕坝林场从荒到绿的创造历程,更有着它的特殊意义,那就是以实践证明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就是惠及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反观祁连山严态事件,同样也印证了一个事实,为了实现地区经济发展,在错误的政绩观的驱动下,以眼前利益任性进行开发活动,导致生态严重的发展方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这种行为不仅会受到的严厉处置,而且,人民群众也不可能再接受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有鉴别才会有进步。通过对比一正一反两个不同的案例,很多人就会明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塞罕坝的绿色传奇,以最生动的方式诠释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含义。主政一方的人,关心时代的人,乃至全体中国人,都应该细心加以体会。推进绿色发展,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值得认真思考。如果还在忧虑P增长是“显绩”,容易见效,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潜绩”,易被忽略,不妨看看塞罕坝是如何让青山和金山能够兼得;如果还认为遏制和损害生态的行为不容易,修复被损坏的生态更难,不妨看看塞罕坝人如何以双手艰苦创造、以心血浇灌而成的生态奇迹。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大大小小的事业是这样,生态文明建设更是如此。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见缝插绿、见空植绿,向石头要绿色,塞罕坝人让林海碧波向着壮阔的天空拔节生长,也向社会展现了攻坚、推动发展中有着最大公约数的能量。挑战在前,正需要“逢山开、遇河架桥”来锐意进取;困难当头,正需要在坚韧勇毅、迎难而上中破浪前行。榜样是看得见的力量。塞罕坝绿色发展的示范作用,将激励各地践行生态发展之,其意义重大,影响久远。
推荐: